白居易的《卖炭翁》大概创作于唐元和四年(809年),讲的是一位饥寒交迫的卖炭翁来到长安城卖炭,本想着趁天冷能卖个好价钱,最后却被宫中来的使者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换走了上千斤的木炭。白居易为本诗加的题注为“苦宫市也”,由此可见,这件事是在宫市背景下发生的事。
“宫市”兴起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宫”指的是皇宫,“市”指的是买。起初朝廷兴办宫市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宫内的人购买宫外的物品,买卖的过程由指定的官吏负责,宫内的人提出需要什么,指定的官吏便向百姓购买什么,同时提倡“与人为市,随给其值”。
贞元末年,主持宫市的人变成了宦官,宫市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起初,主事宦官只是对百姓的商品进行压价,“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后来,随着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宫市对百姓的剥削也越来越严重,渐渐发展为明抢。正如《旧唐书·吴溱传》中所写:“时宫中选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
与此同时,宫市中还滋生出了一批人,这些人大约有数十百人,经常出没于长安东西两市以及热闹的集市,但凡看中的商品,一概强行低价拿走,有时不但分文不给,还向百姓们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此时的宫市已经“名为宫市,其实夺之”了。
元和初年,宫市对百姓的危害尤为严重。白居易曾亲眼见到许多百姓明明是去集市上卖东西,最后却因为商品被宫里人看中,便不得不全数交出,最后拿着一点钱回家,甚至空手而归。白居易对宫市深恶痛绝,对百姓极度
同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翁,一年到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的两鬓已经灰白,烧炭时产生的浓烟将他的脸熏得变了颜色,烧炭时产生的灰尘沾满了他的脸。因为长时间的烧炭,他的十根手指也已经变得发黑了。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换来的钱用来做什么?还不是为了满足日常的吃穿。可怜这样的冬天里,他身上只穿着一件薄衫。可是为了能让炭卖个好价钱,他还是一心盼着天气再冷一点。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的雪积了大约能有一尺厚。天色刚蒙蒙亮,老翁便驱车出了门,碾着冰冻的车轮印前往集市卖炭。路不好走,到达宫市南门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牛已累了,人也饿了,老翁便停下车来在泥泞之中短暂地歇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忽见两个身穿黄衣白衫的人骑马而至,走近了知来者是宫内的宦官。宦官的手中拿着文书,声称是奉皇帝之命前来买炭,然后随手便将牛车赶向北边的皇宫。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的炭重约千斤有余,老翁纵然不舍,却也抵不过宦官们的强硬。宦官们一点钱都没有给老翁,只是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全当这些就是他们买炭的钱。
《卖炭翁》一诗中所讲述的内容,听起来悲惨,令人痛心。然而在当时,这样的故事时时都在发生,与诗中老翁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数不胜数。想要吃饱穿暖只不过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没想到这样简单的愿望却在压迫下变成了奢望。来自朝廷的剥削让百姓们甚至无法拥有基本的生存权力。
中唐时期的物价飞涨,木炭属于消耗品,其价格必然要远远超过纱和绫这样的耐用品。那些跋扈的抢夺者并非不懂市价,而是明知市价如何,仍然如此对待贫苦的百姓。长安城,一座位于天子脚下的城。在这样的一座城里,在光天化日之下,官家强抢百姓财物的事竟然屡次发生,成了常态,试想那些远离天子的地方又会是何情形。
宫市成为罪恶之源,虽然看起来责任都在宦官,但若非皇帝提出兴办宫市,又派宦官主事,纵容宦官的跋扈,也不至于对百姓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唐德宗刚刚继位时曾严禁宦官干政,然而一场泾原兵变让他改变了态度,不再信任文武百官,改信宦官。唐顺宗刚刚即位时也曾提出要禁止“宫市”,然而此时宦官的势力已遍布朝野,顺宗无力与其对抗,禁止“宫市”一事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
到了唐宪宗时期,有良知的谏官和御史体察民情,多次建议皇帝取消此事,皇帝没有采纳。宦官对良臣加以迫害,皇帝也视而不见,更不要说追究责任。这就难怪很多学者在研究历史时认为,宫市之罪本是皇帝之罪,皇帝才是宫市的罪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