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百姓因不满官吏强行收租,强行抓人服役,多次与官府发生冲突。唐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人在长垣起兵。随后,黄巢为响应王仙芝也发动了起义,史称“黄巢起义”。这场起义持续了数年之久,波及了唐朝半壁江山。
“黄巢起义”之前,唐朝已因藩镇割据而陷入了混乱,百姓生活极为艰苦。“黄巢起义”爆发后,整个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百姓便更加无法安生,很多人都感到人生步入了绝境。正如杜荀鹤在《将入关安陆遇兵寇》中所写的那样:“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
杜荀鹤的《乱后逢村叟》一诗反映的正是“黄巢起义”之后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全诗中没有添加一丝诗人自己的感受,也没有对社会现象进行强烈的抨击,只是以平淡的语气,从客观的角度对一位衰惫乏倦、孤苦无依的老人进行了描写。诗人选用的词语都平实有力,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却能让人读过之后心生同情,感到悲痛。诗中没有任何明确的指责,却将战乱对百姓们造成的伤害表露得淋漓尽致。
在讲述村叟生活时,诗人采用了转述的方式,将村叟悲惨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之后触目惊心。同时,诗人采用了含而不露的情绪转换,将村叟的情绪转换到自己身上,通过写村叟的悲来表现自己的悲,通过写村叟的惨痛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让人越读越感到悲愤,越读越无法冷静。在诗的结尾处,诗人用老翁面向夕阳,无力倚门的场景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百姓对生活的绝望,虽未明言,一字一句却足以传神。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一位历经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在这座村子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叫人听起来伤心不已。为了提供修建军营的木材,村子里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伐光了。为了组建乡村的军队,村里所有年轻的男子都被拉去当了兵,村里的老人们全都没有了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都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官府却还是像太平年间一样来收赋税。不但在这个村里是这样,在其他的州县里也是如此,没有一点安抚和体恤。如今连鸡犬都像空中的星星一样分散消失,不知道去了哪里。日落时分,只剩下老人自己坐在柴门旁边暗自叹息。
乡村生活本是美好的,日子简单,环境淳朴。村民们自给自足,时而忙碌,时而悠闲。然而战乱发生后,小小的一片净土也跟着遭了殃。年轻的男子被抓去当了兵,满村只剩下衰弱的老人、柔弱的妇女和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再也听不到田间地头的欢笑,只听得到夜半时分幽幽的哭泣声。
村子里再也听不到纺织的声音,因为用来养蚕的桑树都被砍去做了建筑材料,没有了桑树,就没有了蚕丝。没有了蚕丝,没有了丝帛,村民们也就没了生活来源。偏偏这时,还要缴纳官府的征税,于是一些人带着孩子逃离了这里,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孤零零地守着一直生活的村庄。
曾经热闹的小村庄变得破败,满目萧条。起初,村民们还盼望着这样的日子能有个头,到后来,所有人都绝望了。一波又一波的战乱数年不停息,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糟,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即便大人能勉强撑下去,可孩子又怎么办呢?很多妇人都在担心,若是自己撑不下去离开人世了,幼小的孩子怎么活下去。此时,反倒是那些老人更加淡定。是的,他们的儿子、孙子都已经上了战场,而且有些已经再也回不来了,连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机会都没有给他们。他们自然也就再没有什么可担心挂念的了。
只有生活悲苦到极致,才会令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只有现实黑暗到极致,才会令生者断了生存的念头。高高在上的人始终昏庸,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对民间生活不闻不问,不屑一顾,甚至将天下交入奸人之手。无论是不得已还是无奈,这样的朝代,最终面对的自然是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