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第六章 心存远志,抒报国热忱

字体:16+-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杨炯

杨炯,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擅写五言古诗,其内容大多以边塞征战为主,风格比较豪放有气势。在那个宫体诗较为流行的时代,他倡导“骨气”“刚健”的文风,诗风则兼顾了律诗的严谨和乐府诗的明快,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由于家境贫寒,怀才不遇,我们在读杨炯的诗时,也会读到一些他对自我遭际的不满,以及有志难酬的情绪。

杨炯天资聪颖,喜好读书,唐显庆四年(659年)参加童子试,一举及第,并因其出众的文采被人们视为“神童”,也因此在成年后被召入宫,在弘文馆待制。刚入弘文馆时,杨炯年龄尚小,还没有“学而优则仕”的概念,认为能够进入弘文馆待制就已经很好了,并对此感到很知足。然而在这里待得久了,学识和阅历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他的心中也渐渐萌生了想要一展才能,以所学报国的志向,并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足。

唐上元三年(676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杨炯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在当时,这一职位只是负责“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这令想要大展拳脚的杨炯感到有些失望。在此期间,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一带,于是朝廷派出了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师征讨。看到武官有机会征战沙场,忠勇报国,自己却只能在屋子里“雠校典籍”,杨炯的心中感到不平,认为朝廷重视武官而轻视文官,于是写下了《从军行》一诗,既有抒发抱负之意,也有以诗发泄心中愤懑之意。

《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杨炯以此为题,用短短四十个字描写出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征战沙场的整个过程。先用一句“烽火照西京”写出军情紧急,紧接一句便写了书生担忧战事,不愿在书卷之中消磨时光,渴望奔赴前线的心情。杨炯本人便是书生,所以这句话也是他对自己内在情绪的表达。之后两句描写的是军队辞京时的情景,以及军队到达前线后立刻展现出的强大气势。第五句和第六句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如何激烈,而是对景物进行了描写,以此烘托战斗场面。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再次强调了书生愿弃笔从戎的志向,所表达的既是诗中书生的志向,也是自己的志向。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告急,通报军情的烽火已经照到了长安,只叫人心中难以平静。奉命出征的将帅已经离开了皇宫,身着铁甲的将士们转眼间便到达了要塞,将敌人的据点重重包围。

漫天的大雪令天空变得昏暗,也令军旗褪了颜色。狂风怒号着,包裹住了隆隆的战鼓声。我愿与他们一起冲锋陷阵,哪怕只是一名百夫长,也好过守在皇宫里做一个终日与书籍为伴的书生。

古人常说,“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若想有所作为,只有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一条路可以走。若是为官,尚且还有机会站在朝堂之上,发表治国治世的观点,辅助皇帝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如果不能为官,运气好一些的或许能给人当幕僚;稍差一点的也能去做私塾先生;实在无处可去的,便只能回到家中以耕种为生了。

许多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以为做了官便可实现满腔抱负。待到他们真的当了官,才发现品阶低等的小官不但没有机会面圣,也难以让自己的才学得到尽用。至于那些闲职,则更是听起来体面,实则无权无势,并非他们所求的功名。

书生也有报国志,当他们所在的位置无法让他们施展才能时,他们便有了其他的愿望,比如征战沙场。虽然在旁人看起来,这种念头天真得不切实际,可对于那些书生来说,当满腔爱国热情无处释放时,似乎再没有比征战沙场更好的方式了。

我们可以说他们天真,可以说他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但我们无法否认,并不是所有书生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而去读书,去参加科举。哪怕在世人的印象中,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形象,但在他们的内心,也同样有着坚定的报国之心。有时,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