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

字体:16+-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擅作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诗的内容主要为离别、边塞和宫怨。

王昌龄少年时期主要以农耕为生,家境一直比较贫困,直到三十岁左右时,方才考中进士,步入官场。中进士前,他曾在西域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生活为他提供了许多素材,他的边塞诗也大多创作于此时。

在王昌龄所有的诗作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边塞诗。边塞诗的起源大约在汉魏六朝时期,主要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随着之后的不断发展,到盛唐时期时,已成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诗歌流派。

且由于唐朝实力雄厚,不断在对外战争中取胜,喜报频传,使得全国上下都对战争充满了自信,所以此时期的边塞诗大多描写了塞外将士的英勇善战,表达了人们渴望征战沙场,渴望早日平定战争、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在当时,大多数边塞诗人都喜欢用歌行长篇来描写塞外的生活、战争和风土人情,以及因战争而产生的各种情绪,王昌龄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即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来对征人的种种情思进行描写。

《出塞》是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也是他边塞诗中的代表作。其中,第一首诗是对当时边塞战争生活的高度概括,第二首诗是对战斗胜利时将士们英勇气概的描写。两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却富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两首诗自古以来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认为,在唐人七绝中,王昌龄的《出塞》堪称压卷之作。

《出塞》中,诗人在开篇用七个字勾勒出了边塞的样子,通过描写边塞的风景来渲染出一种时代变迁、战争未止的氛围,让万里边关带上一股历史悠久的气息,以此来暗示战争持续之久,问题存在之久。进而让读者自行深思,为什么事情已持续了这么久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紧随其后的第二句将这种悲伤的氛围烘托得更加明显,让人在产生疑问的同时也对边关的兵士们产生同情。

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既有抒情也有议论。诗人怀念旧日名将的目的是希望朝廷学会用人,早日平定边塞,让人们过上和平生活。他将自己的愿望融入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又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月依旧是秦时的那个明月,边关依旧是汉时那个边关。边关距离京城有万里远,派去御敌的人已经走了很久,至今还没有回来。

遥想当年龙城飞将李广将军率军抗击匈奴,战无不胜。如果他如今尚在人世,绝不会允许那些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一切仿佛都没有变,明月依旧是当时那个明月,静静地悬在天空,照着整个世界。可是物是人非,当年那英勇善战的将军不在了。试想当年他在的时候,他的名字曾令多少敌人闻风丧胆。只要有他在的战役,就一定是大获全胜的结局。到如今,边关仍然是那个边关,边关的风貌也一如当时那般萧条和孤寂。仍然有英勇的兵士在那里驻守,只可惜再不见龙城飞将那般善战的将军。

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事不断,无数爱国的兵士们来到这里,保家卫国,却都有来无回。有些人长眠于此,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有些人虽然还活着,可外族不断来犯,令他们无法回家,无论多么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也只能留在这里,守在这里。

边防一天不巩固,边塞的百姓就一天过不上安稳的日子,每天都要提心吊胆,在战争的动**中寻求安身之处。这样的日子已经太久了,久到祖孙几代都不曾见过和平盛世,久到跨越了朝代,久到那些驻守边塞的将士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若是朝廷能派来良将,巩固边防,协助这些兵士们一同保卫国家便好了。如此一来,边塞的兵士们即便还是需要忍受着条件的艰苦和战争的艰辛,至少能够在良将的带领下看到胜利的希望。如此一来,他们便不需要每日只凭着自己的力气去与敌人硬碰硬,而是能够有更有效的抵御方法。

战争从来就不是小事。若是边塞被攻破,必会唇亡齿寒。若是继续置之不理,不引以为重,便免不了日后的国破家亡。边塞需要有良将驻守,敌军才会不敢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