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字体:16+-

李贺的诗一向意象新奇,充满极强的想象力。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全诗共有八句,前四句写的是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的是增援部队到达战场时的情形。

诗的第一句初看是在写景,细品则会发现也是在写事。李贺用“黑云”代指敌人的军队,“压”字说明了敌军兵马众多,来势凶猛,双方军力相差悬殊,所以当“黑云压城”时,才造成会“城欲摧”的情景。由此可见,战场的气氛极为紧张,唐朝的军队极需增援。

第二句写的是守城军队虽然兵力不足,但士气不改,面对敌军庞大的队伍,他们没有半点退缩,而是穿戴着整齐的盔甲,严阵以待。一缕阳光透过乌云照在他们的盔甲上,让军队显得更加威严,令人感动。

第三句和第四句同样是通过对场景的描写来反映两军兵力悬殊,以及战争的惨烈。一场战役过后,双方皆损兵惨重,但相比之下,守军的伤亡尤其严重。在描写守军的伤亡情况时,李贺没有采用任何正面的描写,却足以让读者感到震撼,对守军的顽强抗敌更加敬佩。

第五句和第六句点明了援军前往的地点和行军的方式,以及援军到达战场后立刻参与苦战的场面。虽然夜寒霜重,困难重重,但是将士们都士气高涨,不惧强敌。

诗的最后两句是该诗感情升华之笔,也是该诗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句。从内容上看,这两句点明了朝廷为保国家安定,愿以重金招揽天下英勇之士。从情感上看,这两句表明了将士们不惜以身殉国,也要奔赴沙场、为国而战的决心。至于战争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权当是诗人特意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吧。

该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李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鲜明的色彩描写,比如金色的鳞甲、胭脂色的泥土和紫色的夜。通常来说,这些颜色不会出现在描写战斗的诗句中,但李贺不但用了,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他将鲜明的色彩和暗沉的色彩一起用在诗中,令他的诗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诗创作于唐元和九年(814年)。当时,唐宪宗派张煦为节度使,率援军前去雁门郡平息战乱。张煦出发前,李贺为鼓舞援军士气,即兴作诗一首,便是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唐朝张固所作的《幽闲鼓吹》中有记载,李贺曾将此诗放在诗卷第一篇送给韩愈过目,并得到了韩愈的好评,所以创作时间应是唐元和二年(807年)。无论哪一种观点更为准确,不可否认的是,李贺以他的“鬼才”创作的这首诗,堪称边塞诗中的一个亮点。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的兵马如同黑压压的云层一般向我军涌来,气势之大仿佛要将城墙推倒。我们的军队列阵以待,有阳光透过乌云落在铠甲上,闪烁出一片金色的光芒。秋色里响起嘹亮的军号声,将士们的鲜血渗入了泥土,凝成了胭脂的模样,在黑夜里呈现出暗紫色。

援军半卷着红旗连夜前往易水,夜寒霜重,鼓声听起来都格外郁闷和低沉。为了报答朝廷的重用和厚待,将士们一个个手提宝剑,视死如归。

国家有难时,敢于为国发声的是勇者,勇于为国捐躯的更加是勇者。

勇敢的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为保国家安定,他们毫不吝惜身体里的热血,尽情地挥洒在边关的大地上。他们知道,这一去很可能就不会再回来,可他们没有畏惧,没有犹豫。他们的头始终是高高仰起的,他们的眼神始终是充满热忱的,他们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

寒风萧瑟,他们站在风中,像一座座山峰,巍峨不动。他们满身的鳞甲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仿佛能够射穿一切黑暗,又像能劈开混沌的宝剑。他们的意志坚不可摧,英姿飒飒。若不是因为心中有着强烈的对国家的热爱,便不会有如此的坚定,如此的视死如归。

那前往边关的人,多到无法细数,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人们记住,但后人会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爱国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