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字体:16+-

杜甫一生之中创作过三首《望岳》,所描写的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创作时期分别为青年、中年和暮年。从这三首诗中,可以读出杜甫不同时期的心态。

描写华山的《望岳》作于唐乾元元年(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之时,诗中充满了杜甫的失意彷徨和郁闷。描写衡山的《望岳》作于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晚年游玩衡山之时,诗中凝结着杜甫的哀叹和忧郁。描写泰山的这首《望岳》则创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前往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能考中,心中颇感失望。之后,他便向北而行,去了齐、赵两国游览,并于此期间见到了巍峨高耸的泰山。

泰山之高曾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仅仅站在山脚下抬头看一看,便没有了上去的勇气。但是当时的杜甫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年轻气盛,充满斗志,不畏困难,他在第一次见到泰山时,就被泰山的雄壮所打动,兴奋不已,产生了想要一登顶峰的念头,并说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充满壮志雄心的话。“会当”,即“一定要”。由此能看出杜甫那种不登顶峰不罢休的雄心壮志。

青年时期的杜甫不但敢于挑战高峰,也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这首《望岳》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勇于面对困难、敢于积极解决问题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渴望有所成就,登高望远、俯视一切的壮志雄心。

该诗题为《望岳》,诗中却并没有直接用到“望”字,也没有用到其他表示观看、欣赏的词语,而是通过对在不同位置望岳时心中的感受和念头进行描写,以此来表现“望”的过程,以及所感所思。全诗遒劲峻洁、气魄雄放,充满**和斗志,让我们读出了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杜甫的形象。

将此诗与其他两首《望岳》相比,我们会发现虽然杜甫的心态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不少变化,但他的爱国之情一直伴随着他,人到暮年时也仍有报国之思,只不过因为经历了太多波折,看透了现实,少了青年时的斗志和魄力而已。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什么样子的?走在齐鲁大地上,随处能看到它不尽的山色,郁郁苍苍。

大自然将天地的灵气聚集于此,令泰山如此神奇秀美。泰山之高,使得南北两侧明暗不同,如同清晨和黄昏。

山中不断有云气涌现,层出不穷,令我胸中的情感如波涛般汹涌。我睁大双眼,倦鸟归巢的画面映入眼眶,令人震撼。

为了能够俯看群山,我一定要登上你的山巅。

谁都有过年少气盛,渴望大展拳脚,闯出一片天地的时候。那时,我们怀揣着天真的梦想,把一切都想得很简单。那时,我们满怀着斗志,认为只要努力,总有一天梦想会变成现实。

年轻时不懂得收敛,总是急于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在众人面前,得到众人的肯定。到头来却发现,并不是有斗志便能成功,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带来收获。成功不仅仅需要热情,不仅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还需要适当的方法和环境的支持。于是,有的人在一次次挫败中失去了信心,有的人在一次次被人否定中失去了斗志。

时隔多年,有多少人仍然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情?有多少人在人到中年时仍然能够大声地发出“会当凌绝顶”的宣言?那些当初**满怀的年轻人之中,又有多少人最后真的实现了他们的理想?

现实不是童话故事,总会有美好的结局,令人向往和期待。但现实也并非泥泞不堪,让人站立不稳,难以前行。理想总是要有的,希望也是要有的,努力也是要有的。

年轻人若是没有斗志,没有对未来的希望,没有对自己的期望,生活便会像一潭死水,虽然平静,但是毫无新意。活着,也就成了一件极为无聊、极为难熬的事情,只能每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样的日子,过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趁年轻,勇敢一点,没什么不好。勇敢地想,勇敢地做,勇敢地拼。那些曾经充满斗志的年轻人,即使最后没有成功,至少他们曾经有过理想,有过希望,有过拼搏的过程。那样的日子,会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