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的诗中也往往蕴含着朦胧的情感。只不过那些情感有时太过朦胧,后人在分析他的诗作时常常在该诗为何而作,以及表达的究竟是何种情感上出现分歧。现在的人普遍认为,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是晚唐时期人们的伤感和哀苦,另一种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
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以“无题”为题的诗。起初,人们以为这些诗是作者随意之作,所以才会安上这样随意的题目。直到相同题目的诗读得多了后,人们才发现,这些诗虽然从标题上看起来随意,却是难得的表达了诗人强烈感情、反映了深刻主题的好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恰恰是因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过于强烈又难以言表,所以才用了“无题”二字为诗命名,以表达内心的隐痛、苦涩和无奈。
在众多诗人中,李商隐无疑是“无题”诗的代表人物。《全唐诗》中共收入了他的十六首以《无题》命名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其中的一首。该诗以男女离别为题材,以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的口吻描写了她与恋人明明情投意合,却不得不分离,内心极其悲伤、忧怨、相思的情感,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有人猜测,此诗是他为玉阳山的道姑宋华阳所作,碍于宋华阳的身份,无法明言,所以才用了《无题》作题。
该诗采用女性视角,在开篇用“别亦难”三个字点明了主题,并由此展开,写出了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写出了至死不渝的相思,写出了独自一人带着相思度过漫长岁月的艰难和凄凉,也写出了在渺茫的前途面前强打精神,强行生出希望的无奈。全诗中透着既不舍又无奈、既绝望又渴望、既痛苦又执着的复杂情感。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的机会难得,更难的是分别之时,思恋之情难以割舍。春末的东风无力地吹着,百花凋谢,让人见了更觉伤感。
春蚕整日吐丝结茧,至死方休;蜡烛要直到烧成灰烬之时,烛泪才会不再滴。
分别后的日子里,女子每日早起对镜梳妆,都担心青春的时光会逝去,乌黑的头发会变得花白。思念的苦痛令男子夜里长吟难以入睡,看着窗外的月光,只觉得更加寒凉。
爱人就住在不远处的蓬莱山,距离并不遥远,却苦于无路可达。只好希望有青鸟能殷勤地替我去那里探望他。
世上最痛苦的相思,莫过于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不但不能在一起,就连见面都是一种奢望。彼此相爱的两人,恨不得整日厮守在一起。分离片刻,就会倍感思念。一日不见,便会度日如年。
情未了,爱仍在。曾经许下的海誓山盟在脑海中久久不去,日子越是冷清,那些声音就会越清晰。分开的每一秒里,两颗心都在相互挂牵,明明是自己白天茶饭不思,夜晚睡不安稳,却还要惦记着那个人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好好休息。分开的每一天里,两个人都会日思夜想,想那个人在哪里、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有没有和自己思念他一样思念着自己。
一对被迫分离的恋人,一段求而不得的爱情,总是伴随着纠缠不休的情感,剪不断,理还乱。分开的时间久了,便会开始担忧,担忧那个人对自己的心是否一如既往,担忧分离的时间太久,那人是否会忘记自己。越是担忧,越是难过,越是寝食难安。
相别已是现实,相见遥遥无期。女为悦己者容,既然那人已经离开,梳妆打扮便没了意义。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愁容满面,仿佛一夜之间老了数岁。无力挽留时间,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春天过去,满园芳草渐渐枯萎。无力挽留爱人,便只能在时光的流逝中日渐衰老,孤老一生。如此想着,心里的难过和凄凉便就又增添了几分。可是,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心,还是期盼着能再见,能以最美的样子出现在他面前。
心里默默地祈祷着,愿此生还能再见到那个人。即使无望,也要从无望中挤出一丝希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