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

字体:16+-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交情颇深,并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此人在诗歌方面有较大成就,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元稹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不过时任京兆尹,后任太子少保的韦夏卿却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日后定会出人头地,不但将他收入门下,鼓励他再次参加考试,还将自己的小女儿韦丛嫁给了他。

起初,元稹娶韦丛的目的并不单纯,可是与韦丛相处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出身富贵,却不贪图享乐、爱慕虚荣,愿意守在他身边,陪他过清苦日子的姑娘。特别是在他忙于考试、无心顾家时,韦丛这样一位富家千金竟然没有一句怨言地替他负担起全部家务。

韦丛的贤惠、端庄、体贴、温柔,无一不让元稹感动。他越发努力地准备考试,发誓要有一番作为,不辜负韦丛对他的支持和关爱。不幸的是,就在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后,年仅27岁的韦丛因病去世了。

韦丛的病逝对于元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本以为自己终于出人头地,可以让韦丛不用再那么辛劳,过上安逸的日子,没想到她竟然就这么去了。一想到那么艰苦的日子她都陪他熬了过来,如今生活马上就要好起来,她却弃他而去,元稹的心里就痛苦万分。

《遣悲怀三首》据传写于韦丛下葬那天。第一首追忆了韦丛生前与他一起度过的贫苦生活,感叹韦丛的不易,并表达自己的遗憾;第二首描写了韦丛死后,他时常会因一些日常的小事而想起她,进而陷入久久的悲哀;第三首侧重写韦丛去世一事带给他的感悟,让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全诗贯穿一个

“悲”字,体现了他对韦丛的感情之深,以及他对韦丛病逝的遗憾。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来无事,我坐在那里为你感到悲伤,也为我自己感到悲伤。人生百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邓攸天性善良却没有后代,想必是命运的安排。潘岳为亡妻写的悼诗虽好,却也只是徒然悲鸣。

相爱的两个人,即便死后能够合葬在一起,也已无法相互诉衷情。更不要说什么来世结缘的期望了。我如今也只能整夜睁着双眼思念你,以此来报答你这一生因忧愁而不得舒展的双眉。

许多男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柔贤惠、体贴善良的妻子,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纯粹的感情,可是当他们真的拥有了这些之后,却又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得已”而无法与爱人相伴,或者无法全心全意地回应对方给予他们的爱。直到失去,他们才开始后悔,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人死不能复生,欠下的债终究是还不了了。

用诗来表达对已故之人的爱和思念,终究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和情感的发泄罢了。再多读起来感人至深的诗句,也不如生活中的一份体贴。很多女人最怕的并不是生活上的贫穷,而是感情上的贫瘠。日常生活中,付出的感情能够得到心爱之人的回应,便是最好的礼物;闲暇的时光里,有心爱之人与之朝夕相处,便是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