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军力强大,却仍然没能处理好边关的战乱,时有外敌来犯。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许多年,也就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忍痛离开父母妻儿,加入军队,去边塞驻守。身为大唐的子民,为国效命也是应该,然而一去就是数年,不能照顾生病在床的父母,不能保护柔弱的妻子,不能照顾稚嫩的孩子,也令边关的将士们感到痛苦和无奈。纵使他们愿意为国效力,也无法因此而放弃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想法。
征战之日十分辛苦,将士们一边忍受着这份艰辛,一边还要忍受着对家人的相思之苦,日子自是十分难熬。他们不仅仅是军人,也是儿子、丈夫、父亲。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战争早日结束,这样他们就可以早一些回到家中,陪伴在妻儿老小的身边,弥补多年来不曾照料他们的遗憾。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对“关山月”的注释为“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关山月》所写的内容也是离别之事,表达的感情也是离别之伤。
诗的头四句里,李白将边塞的风景描写得十分壮观,有明月、有天山、有云海、有长风、有玉门关。这些都是边塞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李白用了几个特殊的词将这些景物连在一起,呈现出的画面就有所不同了。一个“出”字写出了征人驻守的位置在天山之西,所以在他们眼中,月亮是从西边的天山升起,穿过天山之上苍茫的云海,浮现在他们眼前。随后,李白用了“几万里”来形容长风浩浩,也表明了征人们在月光下思念着万里之外的故乡,所以才会觉得长风是不远万里从故乡而来。
中间的四句诗里,李白描写了战争持续之久和战士们的命运。说明历代不休的战争中,极少有人出征之后还能够生还。最后的四句诗中,李白又描写出了战士们思念家中妻子,却无法回家探望,只能在夜里叹息的画面。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境深远。虽然没有明确地谴责战争对征人及其家人们带来的痛苦,却令读者在读这首诗时自然而然地生出渴望战争结束、世界和平的愿望。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过苍茫的云海,行走在天空中。浩**的长风从几万里之外吹来,一直吹过了将士们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朝出兵攻打匈奴,曾被困于白登山七天。如今有吐蕃一直觊觎着青海湾。自古以来,只要有将士在这些征战的地方出征,都很少有人能够生还。
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望着边城思乡,个个愁容满面。想到家中的妻子应是也在高楼上,因为不知丈夫何时能够归家而哀叹。
战争总是令人生离死别,母子、夫妻、父子间,一旦分离,便死生不得相见。妇人在家中思念着丈夫,思念总是难以停息,丈夫在边关思念着妻子,却只能趁着夜深人静时才可以偷偷地思念。
是人,怎会没有感情!征战之人也有相思之苦,此相思苦不堪言。可征战之人,白日里是没有权利相思的。入了军队,他们便生是朝廷的人,死是朝廷的鬼。周围一片平静时,他们要打起精神,时刻警惕有外敌侵犯;一旦有敌军来犯,他们就要拼死相迎,更不得有一点松懈。只有入夜之后,他们才能稍微空出一点自己的时间,释放满腔的相思。
世人皆言征战苦,其实最苦的莫过于对家人的相思之情。战争一天不结束,征人便一天不得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他们想念家中的一切,家里的床总是暖的,暖是因为有挚爱的人在身边;家里的饭菜总是香的,香是因为烹饪的过程中充满了爱。他们已经有太久不曾听过父母叫自己的乳名,也不曾听过孩子叫一声父亲。
出征在外,想到妻子一人打理着家务,他们也会心痛,也会不忍,可不忍也还是要忍。身为朝廷的兵士,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盼着战争早日结束,一天又一天地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