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四首》(其二)王昌龄

字体:16+-

唐开元二年(714年)旧历十月,吐蕃派了十万精兵攻打临洮。在朔方军与摄右羽林军等军队的奋力抵御下,最后吐蕃大败,数万吐蕃将士身葬于此,尸体多到阻断了洮水。唐朝在此场战役中俘获了马羊二十万。关于此场战役,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吐蕃传》等书中均有记载。

唐人每提及此战都感到非常骄傲,认为在这一战中,将士们的士气极高,所以才能大获全胜。于是,他们对此战极为赞颂,并且习惯以此鼓舞更多将士奋勇杀敌,多创战绩。王昌龄却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边塞的生活让他深刻地体验到,任何一场战争的实质都是流血和牺牲,无论最后战争胜利还是失败,都会有许多将士为之丧生,不应该只看到胜利的果实,为之欣喜,却不去在意战争背后的牺牲。

在《塞下曲四首》(其二)中,王昌龄特意提及了这一场战役以及人们对待这场战役的态度,却并未直接指责战争,或纠正人们对待战役的态度,他只是通过秋季黄昏时分塞外悲凉的景色,以及“遍地荒草,满天黄沙,满地白骨无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他对将士的同情以及厌战的情感。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牵马下河,喂马喝了水。河水冰冷刺骨,秋风吹在身上,感觉像是在被刀割。广漠的沙原尽头,夕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前方的景象模糊昏暗,隐约能看到远处的临洮。

当年那里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战役,后人每每提起,都称赞那里的将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却很少有人提起,这里自古以来一直都是黄尘弥漫,到处是零乱的白骨和野草。

临洮,古称狄道,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时常发生战争。唐朝初期,此处被设为临州,后又设为狄道郡。这里是塞外边关,这里的秋风不同于中原,凛冽而凶猛。黄沙在风中飞舞,让人难以感受到秋高气爽,只能感受到刀割般的疼痛。下河饮马时,河水冰冷入骨,令双腿感到一阵阵的刺痛。

抬眼所见,是茫茫大漠,一眼望不到边。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很多人争抢的地方,于是,许多将士们就在这里一边整日忍受着环境的残酷,一边承受着战争的伤痛。一批将士倒下了,另一批将士又赶过来。他们的尸体来不及清理,就只能在杂草之中腐败、风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里堆积的白骨越来越多,已经分不清谁是谁。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伤人的,无论正义与否,都是残酷的。哪怕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也无法抹去它残酷的本质。有战争就会有流血,有牺牲。无数人在战争中拼尽全力地冲锋陷阵,死得轰轰烈烈,却也死得默默无闻,没有名垂千古,只是被人渐渐遗忘。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在战争中幸存,在战后凯旋,得到皇帝的赏赐,甚至封官加爵。更多的人都葬身在了战火之中,不要说封赏,就连抚恤都没有得到。

一场战争,即使最后获得了胜利,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辉煌的战绩背后是无数人的鲜血,军功显赫的将军脚下是无数人的尸体。俘获的丰厚财物也是用无数人的命换来的,远不如太平盛世下,人们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来得更加安心,更加令人喜悦。

战争不是国家发展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向全世界宣布国家强大的唯一途径。战争与和平,如果可以选择,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和平而非战争。毕竟和平年代下,世间万物才更容易生存,更容易成长,世上的人才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