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第八章 忧心战事,盼世间安宁

字体:16+-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塞下曲四首》(其一)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极其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虽然相比于李白、杜甫等人,他的诗歌题材略窄,主要是离别、边塞、宫怨题材的诗,在边塞诗人中,他的诗歌数量也不及高适和岑参多,但从诗的质量上来看,他可称得上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因为他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便开始在西北边地漫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边塞生活,而当时的高适和岑参还不曾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前往河陇,出了玉门。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边塞,体验到了真正的边塞生活。大漠、孤城、雪山、烽火……种种边塞特有的景象映入他的眼帘,震撼了他的内心,让他切实地感受到了边塞风景的壮美,同时也感受到了边塞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征夫们的痛苦。这些感受激**在他心中,令他创作出了大量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

在创作边塞诗时,王昌龄惯用“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将情感注入到特定的事物中,以此将情与景巧妙融合起来。同时,他还运用了“直中含曲”的方式,将言外之意浸透到对实景的描写之中。

在王昌龄创作的多首著名边塞诗中,《塞下曲四首》是一部组诗作品,体裁为五言古诗。在第一首和第二首中,王昌龄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在第三首和第四首中,诗人又通过对战争的过程和对一位为国牺牲的将军身后事的描写,表达了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和对他们受到不公待遇的愤慨。

在唐朝,一些人将征战沙场视作一种建功立业的途径,希望能够通过在战场上创下的功绩来得到皇帝的封赏,却不知这种机会无比的渺茫。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战死沙场,悄然无名。在《塞下曲四首》(其一)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这样一种现象的反对,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将士们的惋惜之情。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秋来叶落,知了在稀疏空**的桑林中孤独地鸣叫。走在八月的萧关道上,感觉到秋高气爽。出塞之后进入塞北,空气突然间变得寒冷起来。目之所及之处,到处是枯黄的芦草。

那些来到幽州和并州的人,一向都只能与空气中飘浮的沙尘相伴到老。切莫学那些自恃勇武的少年游侠,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骏马有多么善于驰骋,一边到处惹事生非,一边炫耀自己的武功有多高。

秋天的枯草、落叶、萧萧寒风,都让人觉得这个季节格外悲凉。身处于边塞,时值深秋,眼前的景象就更加让人感到凄凉和冷清。桑树上的叶子被风吹落了许多,剩下为数不多的叶子在枝头上固执地不肯落下,随风摇摆,看起来格外孤单。茂密的桑林也显得萧条了。加上林间不时传来的寒蝉的鸣叫,让人听了更加感到悲伤。金黄的田地可以给人带来丰收的喜悦,枯黄的秋草却只能给人心中增添伤感。暮色之下,满眼的死寂,秋风有声,却只是将这片死寂衬托得更加明显。

边塞的景为何如此令人伤情?还不是因为那连年不休的战争。来到此处的人多,从此处回的人少。多少人来时满心期冀,想着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再用战绩换得赏赐和功名。可到头来,来时的血肉之躯最后变成了横尸遍野,白骨嶙嶙,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他们的宏图大志也像沙尘一样被风吹散,看不到一点踪影。

紫骝马善于驰骋,少年武功高强,可到了战场上,刀剑无情,羽箭无眼。万箭齐发时,箭如雨下,密密麻麻,铺天盖地,战场上的人又能去哪里躲避呢?纵使马儿跑得再快,少年的身手再矫捷,武功再高强,也终究是双拳难敌乱箭,难以幸存。大好的年华,就这样断送在离家千万里之外的陌生土地上了。

希望是美好的,结局是悲惨的。已经有太多人的大好年华就这样结束了,可仍然有很多人,怀揣着同样的希望前来,这是多么令人无奈。战争是残酷的,若仅仅是热血少年,意气用事,想要保家卫国,尚且值得称赞和同情。若纯粹为了功名,不惜性命,则实在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