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新婚别》杜甫

字体:16+-

一场安史之乱,多少家破人亡。

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杜甫已是人到中年。亲身经历了唐朝剧烈的动**,亲眼见到国家从盛世走入岌岌可危的境地,亲眼见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心忧不已。天性悲悯的杜甫原本并不支持战争,甚至可以说有些厌恶战争,可是眼看国家陷入危难,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转为支持朝廷与叛军开战。

此时的杜甫有些矛盾,他知道,这一次战争是必须要有的,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是有关国家存亡的,只有发动战争,才能击溃叛军,保住国家。他渴望和平,希望能够通过战争早日平息叛乱,让社会归于安定。所以,他号召百姓从军,勉励百姓参战。可同时,杜甫也同情无辜的百姓。邺城一战大败后,朝廷为补兵力强行征兵,家家户户被迫妻离子散,社会上到处是一片狼藉,百姓因此苦不堪言。黑暗的兵役让杜甫感到十分痛心,于是有了“三吏三别”六首诗作。

《新婚别》是“三别”中的第一篇。此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先以新妇的口吻简述了女主人公的生平;之后表达了她对婚姻的重视,对丈夫的深情,以及她对丈夫新婚第二天便要离去的不舍和不忍;最后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即使心中悲痛也要鼓励丈夫参军的伟大情怀。三层感情,层层曲折,层层递进。

在《新婚别》里,杜甫描写的只是一位新妇忍痛送新婚的丈夫上战场的场景。但在当时,这样的场景十分常见。兵役的苛刻使当时很多新婚夫妇都不得不面对、接受这样的现实。虽然杜甫在诗中将新妇描写得十分识大体、明大义,看似是在歌颂新妇不惜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但细读起来,我们仍然能读出其中的无奈和悲苦。新妇的那种既有爱国之心,支持丈夫出征,又渴望战乱早日平定,过上和平安定生活的矛盾的心理与杜甫当时的心理如出一辙。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兔丝需要寄生在低矮的蓬草和大麻上,所以它的藤蔓无法爬得更远。与其把女儿嫁给将要从军的人,倒不如一早就丢弃在路旁。昨晚我们成了婚,我已是你的结发妻子了,却不想你床都没来得及睡暖,今天一早上就要离家,实在太过匆忙。虽然你要去的河阳离家不是很远,可那毕竟是刀剑无眼的战场。我们还没有举行祭拜祖先的大礼,我就算不得是你明媒正娶的妻子。你如今就这样匆匆地走了,让我怎么去拜见公婆呢?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我未出嫁时,父母从来不肯让我抛头露面。可常言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既嫁给了你,便只盼能与你一起平平安安地生活。你今天只身前往战场,我即使再苦再痛,也只能将这些感情深藏于心。我有心跟着你一起去参军,可军营不接受女眷,而且军情多变,我若去了,可能反而会给你添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你不要为新婚离家而难过了,去了战场后要努力打仗。我身为女子,若真的跟着你去了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我本是穷人家的女儿,为了嫁给你,才好不容易置办了一套丝绸的嫁衣。如今你一走,我也不再穿它了。脸上的妆我也会洗掉,一心一意等着你回来。天上那么多鸟儿,无论大小,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翔。可人生在世本就多有不如意,虽然我与你相隔两地,但我们的心可以相互牵挂,永不相忘。

古时,穷人家养女,最大的期盼便是女儿能嫁给可靠的男子,得一个好归宿,过平安的日子。只是一遇到战乱,这样简单朴实的希望便成了奢求。

都说出嫁从夫,夫唱妇随。可这夫一旦成了征夫,妇也就无法从,无处随了。唯一的依靠离开了家,去了军营,上了战场,这些妇人便只得整日在家中等待丈夫的归来,整日担忧丈夫的安危。哪怕是新妇,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

战争无情,有去无回的人太多了,每一位前往战场的男人都可能成为其中一个。刚刚嫁人,便要与丈夫分离,心里不苦是不可能的。无论多么识大体、明大义的女人,都不能对丈夫可能一去不回的事实无动于衷。她们嫁人本是为了寻一份依靠,如今却不得不忍痛割爱,明知可能会失去唯一的依靠,还是要放手。因为她们知道,朝廷不会体恤她们的心情,就算自己不放手,该来的还是要来,该走的还是要走。

所有不幸,所有的无可奈何都是因为战事未平。她们懂,所以面对被迫的离别时没有挣扎,顺从地放手。她们只愿良人早日归来,毕竟只有“我”在的地方是居所;有“你”在,也有“我”在的地方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