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为扩充兵力,平息战乱,朝廷向民间强制征兵,手段强硬,态度恶劣,漫无限制,毫无章法,所有适龄男子都难逃此劫,进而导致农村缺少劳力。再也看不见昔日农民们在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忙碌的场面,田地渐渐凋敝荒芜,农民们的生活越发窘迫。
一些离乡许久的人回到故乡,竟然一时没能认出这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家园。战争令田地荒芜,长满了蒿藜,淹没了原来的田间小路。放眼望去,满目萧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当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以前居住的村庄时,却发现一切都已不同,热闹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人烟稀少。杜甫的《无家别》便是写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位男子在唐朝军队大败于邺城之后本想回家,却发现无家可归,之后再度被征入伍的情形。
《无家别》一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男子回到家乡所见,第二部分写男子怀着希望想要在家乡重新开始生活,第三部分写男子再次被征兵役。
诗中的主人公身在军营时,一直眷恋着故乡,于是在邺城之战结束后,他马上回到家乡,想要继续过简单平实的生活。谁知当他回家后,却发现家园已毁,田园不在。他的心中充满了悲哀和孤独,却仍然怀着好好生活下去的希望,于是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可新的家园还没有建起来,征兵的人又来了,再次将他带离了他热爱的土地。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上次离家时,尚且有人为他送行,有家可别;这次离家,不但没有人为他送行,连可以告别的家都没有了。
在这首诗中,杜甫没有直接写农民的悲惨遭遇,也没有直言批判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而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借景感怀,借物抒情,借事明理,让读者读后深有感触,倍感沉痛。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天宝以后,村庄里一片荒凉,田园之中只有蒿草和蒺藜在生长。我们村庄的百余户人家在乱世中各自逃难去了,如今都不知道在哪里。活着的人没有传来消息,死去的人可能已经化作了尘土和泥。
我因为邺城兵败所以回来,沿着旧路回到了家。一路上我走了很久,看见的都是空****的巷子和萧条的村庄,就连太阳看上去都没什么光彩,还有野兽竖着毛对着我怒号啼叫。曾经的邻居几乎都走光了,只有一两个老寡妇还住在这里。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宿鸟总是对出生的枝头有所留恋,我也同样依恋着我的家乡。此时正是春天,我索性扛起锄头,走到田间,不辞辛苦,日夜劳作,锄地浇田,想要重建自己的家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县吏得知我回乡的消息后立刻前来,让我去军中练习骑鼓。虽然要前往本州服役,可是我家里并没有可以收拾的行李,也没有可以告别的人。我还算幸运,要去的地方离家并不远。如果去远方,前途会更加迷茫。
既然家乡已经一片空**,不剩下什么了,去的地方或远或近也没什么分别。最让我痛心的是我长年生病在家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五年,还是没有得到妥善的安葬。她生了我,我却没机会服侍她终老,母子二人一生都心怀怨恨。人活在世却无家可别,这让我们这些百姓怎么活下去呢?
家是世上最温暖的地方,故乡的风景是世上最美的风景。每个人背井离乡时,总是难忘故乡美,难舍故乡情。离家在外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思乡。最渴望的,是家中柔和的灯光、家常的饭菜、亲切的问候、熟悉的笑脸;最怕的,是想要回家时已无家可归,亲人已逝,田园已荒,屋子里只剩下冰冷的床,院子里只有杂草在疯长。
每一场战争都不知摧毁了多少家园,破碎了多少人与家人团聚的梦,浇灭了多少人生活的希望。那些因战争失去了家和家人的人,只能抱着美好的记忆,默默地孤独终老。时间久了,他们的眼泪即使已经流干,眼中也仍然浑浊;心中的伤口即使不再滴血,却永远无法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