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垂老别》杜甫

字体:16+-

人到暮年,本应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乐趣,可是一场安史之乱打乱了他们的人生,剥夺了他们安享晚年的权利。邺城兵败之后,唐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不但征走了洛阳一带的青年和少年,就连已是暮年的老翁都不肯放过。杜甫的《垂老别》所讲述的就是一位老翁在朝廷的命令下告别老妻,被迫从军的悲苦。

《垂老别》是一首叙事短诗,采用的是通过刻画人物心理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在诗中,杜甫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位出征老翁的身份对“自己”的处境发出哀叹。因为子孙都已战死,导致老翁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寄托,然而他又是一位有爱国情怀的老人,所以不愿苟活于世,决定前往战场,与其他兵士们一起杀敌。杜甫通过自述的方式将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让整首诗结构层次分明,情感跌宕起伏。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战乱还没有平息,扰得四郊不平静,让我这样的老人也无法得到安宁。

我的子孙们全都已经死在战场上,我这样一条老命,又何必在兵荒马乱之中苟全?我扔掉拐杖出门,打算去战场上拼搏一番,同行的人看见我,都不由得为我感到心酸。所幸的是,我的牙齿还是完好的。可悲的是,我的身体已变得骨瘦如柴。身为男子,既然决定穿上盔甲参加战斗,也就只能长揖,与长官告别。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我的妻子卧倒在路边啼哭着,担心这样的寒冬腊月里,她的衣服太单薄,挡不住严寒。明知道这一别会是永别,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一想到她会被饥寒所困,心里就越发感到不安。我已踏上了不归路,还隐约听见她嘱咐我,一定要吃饱饭。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土门关的高垒十分坚固,杏园镇的位置叫敌人难以偷渡。如今的形势已经和当年邺城一战时不同,即使会死,时间上也能得到宽限。人生在世总避不开分分合合,才不会管你是不是饥寒交迫,是不是老弱病残。想一想年少力壮时的太平盛世,竟让我不由得长吁短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国家之大,到处都在征兵,战争的烽火覆盖了座座山冈。尸骨遍野,将草木都染上了血腥味,到处血流成河。哪里还有乐土可以安居,哪里还敢犹豫不决,不去奋勇杀敌?毅然抛家弃室去参加战斗,哪怕离家之痛摧肺伤肝。

战火横烧之时,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也要强撑着瘦弱的身体,抛下老妻,离开陋室,拿起武器,穿上盔甲,奔赴战场,冲到前线。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老妇人老泪纵横地与丈夫话别,心情已经沉重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她已经失去了孩子,现在又要失去丈夫,再没有人能够陪伴她过余下的日子,只能孤独终老。想到这些,她越发的悲伤了,可是哭得太久,眼泪已经流干,只剩下满脸的泪痕。

谁不渴望过上安定的日子,谁不渴望天下再也没有战乱。战争与和平,若是让人们选择,一定是选择和平的居多。每一波战乱的爆发都会导致一波又一波的百姓受难,没有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性命挂在刀尖上,他们参加战争,只是想要争取一次,无论成功与否,至少他们试过,努力过。

战争的结束仍然遥遥无期,出征之人与家人的再见很容易就成了永别。离别前,老人故作轻松地告诉妻子,边关的生活未必真的那么艰苦,战争也未必有想象得那么残酷,情况已经好转许多,以后还会慢慢好起来。妻子明知他是在自欺欺人,心有不忍,却也只能假装相信。两人一边勉强自己去接受这样的无奈,接受和对方的永别,一边不停地嘱咐对方,多穿件衣服,多吃点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