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军旅诗著名。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创作过揭露时弊、讽刺世态炎凉、感慨不平境遇的诗,《西施咏》就是这样一首。
西施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本是春秋时期越国一名普通的浣纱女,因其美貌惊人而得到越王勾践的重视,被越王召入宫中,精心**,又被越王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令吴王沉湎于女色,进而刺探吴国军情。本就喜好美色的吴王见到西施后大喜,对她宠爱有加。而西施则凭借自己的美貌开始恃宠而骄,对吴王进行操纵,不但让吴王沉湎于享乐,还挑拨吴王与大臣的关系,动摇吴国的朝政,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王维的《西施咏》表面上看是在讲述西施从平民女子到宫廷宠妃的历史故事,实则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上出人头地全凭际遇的不良风气,感慨人们有才有能也未必能出人头地,以及嘲讽那些因际遇而得势的小人。
诗的前四句指出,西施能够在短时间内身价倍涨,主要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佳,好德者少,重色者多。好德者少,于是德才兼备者难以得到重用;重色者多,于是美貌的女子才有机会得势。有美色的人之所以身份“贵重”,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真的“贵重”,而是因为重色之人手握重权。进而引申出一个道理:手握重权的人重视何种人,何种人就会变得“贵重”。同时,他也是在提醒那些身份“贵重”的人,他们如今的高官厚禄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有才能。
在王维看来,那些得宠后便认为自己身份高贵,对他人颐指气使的人并不是因为才能而得到高升的,所以他们并不值得人们尊重。所以他借讽问西施来讽问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人,以此表达他对这类人的憎恶,并在诗的最后用“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来评价那类人完全不值得人们效仿。
关于《西施咏》的创作时间,一种说法是在王维少年时期,另一种说法是在唐天宝年间。根据历史情况分析,王维虽然生活于盛唐时期,然而盛唐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光鲜亮丽。当时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朝中奸邪小人得志,才俊之士无人赏识的状况。很多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书破万卷,满腹文墨气,却终究不及那些终日享乐、飞扬跋扈、胸无半点墨的纨绔子弟飞黄腾达。所以说此诗作于唐天宝年间也并非不可能。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当天下都看重艳丽的姿色时,西施这般美丽的女子怎么可能一直身份低微?早上还不过只是越溪的一名浣纱女,到了晚上,却已成为了吴王宫里最受宠的爱妃。她贫贱时,没人觉得她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直到她身份变得高贵之后,人们才突然发现原来她的美貌天下少有。每天都有许多宫女为她搽脂敷粉,连身上的罗衣也有人替她穿上。
君王越发宠幸她,她看起来就越发的娇媚。君王对她怜爱有加,以至于从不计较她做的是错是对。昔日与她一起在溪边浣纱的那些女子,再不能与她乘坐同一辆车来回。那东施只知道盲目地效仿她皱眉的模样,又怎么可能像她一样获得宠爱?
有时,才情出众的人得不到赏识和器重,并不是这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在的环境的问题,也是当权者的问题。小到一座城,大到一个国,当权者贪财,世间便尽是一心敛财的人;当权者好色,世间便尽是莺莺燕燕、以色侍人的场所;当权者好赌,世间便会赌场丛生。
只有当权者爱才惜才,求贤若渴,世间才会人人以读书为重,以修养德行为本。世间有才有能之人,才不会心怀天下之志,却恨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