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他幼时聪颖过人,却并不喜好读书,而是喜欢行侠仗义。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七八年,直到一次他因击剑伤人,才放弃了行侠仗义之事,并与过去的朋友们断了来往。
唐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入长安进修,并参与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不幸落榜。落榜后,他回到故乡继续专心研学,不出几年的时间便学涉百家,其学问可与其父相提并论。三年后,满腹才情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却仍然落榜。直到唐文明元年(684年),他终于考取进士及第,走上仕途。
因为性子太过耿直,对朝中弊病直言敢谏,从不避讳,陈子昂的为官之路走得极为坎坷。当权者对他十分不满,权贵们也对他十分怨恨。陈子昂在朝中长期被其他官员所排斥,又因得罪当权者而遭降职。三十八岁那年,他愤恨辞职,回到了故乡。
作为一名诗人,陈子昂曾参与了初唐的诗文革新运动。他十分支持“初唐四杰”关于破除六朝时期艳俗孱弱诗风,改为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诗词风格的主张,并创作了许多内容充实、简洁刚强的诗歌。陈子昂不但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发展了起来,而且还发展得十分完善,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清除得十分彻底。宋朝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他“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在陈子昂所有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当属《登幽州台歌》。这是一首乐府诗,采用的是楚辞体的手法,极具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写登台怀古来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登幽州台歌》写于696年。那一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出兵打下了营州。武则天得知此事后,便派武攸宜率军前去征讨。然而武攸宜为人轻率,有勇无谋。次年,武攸宜兵败,陈子昂身为随战参谋屡次进言,武攸宜都未采纳,并且将陈子昂降级。
陈子昂是一个有远见、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在政治方面也有较高的天赋。他本想以己之力协助君王,却发现身在武家,身为武攸宜的幕府,他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他的抱负也无法实现。在这里,他虽是英雄,却始终无用武之地,如此落差让他既苦闷,又无奈。于是,他登上了蓟北楼,写下《登幽州台歌》等诗,以此表达他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和因直言敢谏而饱受打击的苦闷心情。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看不见过去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向后望,看不见当今能够重视人才的明主。每想到天地悠悠,无穷无尽,我心中就倍感凄凉和孤独,不由得落下泪来。
自古贤臣都渴望当权者是位明君。明君在位,贤臣的“贤”才有意义。
站在高台之上,想要见一见明君,得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可过去的明君早已作古,纵使羡慕也是无用;未来的明君尚未出现,望眼欲穿也是徒劳。这样的情形下,除了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还能做什么呢?
天地是长久的,而人的生命不长久。茫茫宇宙中,每个人都像流星,在天空中匆匆而过,然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划出的那道长痕也只会在空中短暂地停留,然后消失不见。生命如此短暂,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待一位明君的出现呢?哪怕虔诚地祈祷自己所处这个时代的君王不再昏庸,不再盲目,也是无用的。
现实世界里,失去父母、亲人会让人感到孤苦无依;精神世界里,没有一位慧眼识人、礼贤下士的明君,同样会让人感到孤苦无依。有人说,贤臣无用是一个朝代最大的悲哀。确实如此。在那些没有明君的朝代,怕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贤臣们的无奈,那种明明志向满怀、才情满腹,却仍然一生无用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