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古柏行》杜甫

字体:16+-

杜甫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一生都不曾有机会在官场中施展他的才学,实现他的抱负,这令他感到生不逢时,十分苦闷。

杜甫有一首《古柏行》,表达的就是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这首诗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已弃官多年,但每逢想起自己有心效忠朝廷却始终难酬其志的现实,他还是会感到悲愤万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人四处逃难,夔州便是他与家人逃难途中的暂住地之一。夔州的武侯庙是纪念诸葛亮的庙,因诸葛亮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而得名。某日,杜甫看着武侯庙前的古柏,想到当年诸葛亮因得到刘备的赏识和重用,从而得以施展才华,辅助刘备成就大业,不由得心中感慨万千。

杜甫想到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惜放低身段,三顾茅庐;想到诸葛亮一生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看庙前的古柏,树干笔直,枝叶繁茂,日日矗立在祠堂外,朴实无华,从不以夸张的花叶博取世人的注目,却仍然能够展露出它的英采。

杜甫羡慕刘备和诸葛亮虽是君臣,却能相知、相惜、相济,同时感叹自己与诸葛亮一样生有报效朝廷之愿,却无知己、信己之君,以至于自己满腹才学无处施展,难以为朝廷尽忠尽力。他欣赏古柏的坚毅品格,能够久经风霜,哪怕被蝼蚁所伤,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心陈力于庙堂。想过古人,看过古树,再回头看看自己,杜甫发出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浩叹。

《古柏行》从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中运用了许多精当的比喻和双关语,需要细品之后才会发现其中寓意。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诸葛亮的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它的枝干呈现出青铜色,它的根坚固得如同磐石。它的树皮洁白而光滑,树干粗得要四十人才能将它合抱。它的树冠是青黑色的,笔直地朝天耸立着,应是足有二千尺那么高。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刘备和诸葛亮共同创下的功德打动着人们,于是人们不忍将这树砍伐。柏树高耸入云,能够与巫峡飘来的雾气相接。月出之后,这柏树又能与从天而降的寒光相接,直通到岷山。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前一年我在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时,有条小路环绕在堂内亭子的东侧。刘备的先生庙和与诸葛亮的武侯祠在一个祠庙里。柏树的枝干让有石的土山显得更加有古致,彩绘的门窗空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古柏虽然有人爱惜,可是树大招风,加之生长于高地,难免被烈风所摧。它能不畏烈风的摧袭,神明的眷顾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真正的原因还是他生就正直伟岸。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大厦如果会倾倒,定会有梁栋支撑着它。古柏重如丘山,就算有一万头牛也难以将它拉得动。它没有花叶之美,却已令世人惊叹。若是它不畏生死,愿被砍下做栋梁,又有什么人肯将它送去呢?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柏心味苦,却仍难免被蝼蚁侵蚀。柏叶味香,曾经招来鸾凤在枝头住宿。天下的有志之士请不要怨叹不得重用,毕竟自古以来便一向如此,大材总是难以得到重用。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辅。世间若无明君,良臣便是无用。

明理太多,将世界看得太透的人,难免会厌倦虚伪,过于执着辨别黑白。他们坚持要走正道,守着原则不放,自然就会伤害一些人的利益,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沙子”。而恰巧这些人又是当权的人,他们的路便注定了一生难走。

古时,多少贤才因遇不到明君而郁郁寡欢,愁白了头。他们读了一辈子的书,明了一辈子的事理,到头却发现读的书全都无处可用,明的理全都无处可讲,心中自然是要抑郁的。可若要让他们因此而放弃心中的坚持,他们也是不肯。相比之下,他们宁可选择一生不得志,也不愿放弃心中的信念和抱负,因为这才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