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唐朝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九岁便能赋诗写文。然而命运不济,造化弄人,直到唐天宝三年(744年),岑参才考中了进士,成为了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他两次被派往边塞,经历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这些经历都对其思想和人生态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岑参心中一直将光耀门楣视为自己的责任,然而兵曹参军只是一个低等小官,想在这一位置上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于是五年后,他进入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任掌书记,并希望能够通过这份工作得到朝廷的赏识,获得晋升的机会。
在当时,掌书记需要负责的工作之一是协助藩镇与中央进行沟通,在节度使与朝廷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岑参初到此处,和其他官员都不熟悉,高仙芝手下其他优秀的官员又对他并不在意,这些都使他工作起来困难重重,也令他失去了刚刚来此时的斗志。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唐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在一场重要战役中打了败仗,被撤掉了节度使之职,岑参也随之失业了。
岑参回京述职后,朝廷考虑到他虽然无功,但也无过,于是给他安排了大理评事这样一个清要职位。对此,岑参感到有些失望,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
次年秋天,岑参约了高适、薛据、杜甫等几位诗友一同出城郊游。经过慈恩寺时,高适被慈恩寺孤高突兀、气势巍峨的宝塔所吸引,于是率众人登塔,并在塔上作了《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一诗以助兴。众人皆以诗和之,
岑参也作了一首,便是《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少年时曾在嵩山生活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幽静的环境让他对佛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经历了生活的不易和仕途的坎坷后,他对佛学的兴趣更浓,也更习惯接触佛家,对佛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今,站在这样一座古塔之上,想到边关战事未定,自己却不得不悠闲度日,岑参的心中倍加感慨。于是,他将自己这些情绪写进了诗中,用前十八句写塔,最后四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怅惘之情,以及想要辞官出世的念头。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宝塔的气势好像从平地涌出一般,孤立高耸,一直冲入了天宫。在上面行走,好像走出了人间,蜿蜒的石阶向空中盘旋而去。再看宝塔,显得更加突兀,像是能把整个神州镇住,这种景观看起来就像是鬼斧神工制造而成。宝塔的四个角伸展开,将白日挡住了。七层高的宝塔与苍穹紧紧相连。向下看,只能看到高飞的几只鸟,向下听,只听得山风从脚下呼啸而过。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连绵的青山像波涛一样,澎湃地向东流。笔直的道路两侧都是挺拔的青槐,楼台宫殿格外玲珑。秋天的景色从西面而来,秋风萧瑟,整个关中都透着萧条之气。坐落于长安城北的汉代五陵下,埋藏着曾经创基立业的五位君王,如今他们的朝代早已过去,却只有他们墓前的青松还能呈现出一派万古长青。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清净的佛理能让人大彻大悟,一直信奉善因的我不如了却尘缘,图个清净,辞官事佛。到那时,便能体会到无穷无尽的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