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刘禹锡

字体:16+-

刘禹锡,唐朝诗人,自幼聪明勤奋,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便已能吟诗作赋。唐顺宗即位后,原太子侍读王叔文在朝中得到重用。刘禹锡因一直与王叔文交好,且才华得到了王叔文的肯定,于是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到一场重大的政治革新中。

革新的初见成效令刘禹锡受到了鼓舞,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藩王、宦官等保守势力联合反抗,革新最终失败了,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也遭到了朝廷的贬职,直到唐元和九年(815年)才得以奉召回京。

回京后的第二年,刘禹锡因作诗得罪执政者而经历了一场长达近十年的外放。外放期间,他的心中极为不满,便采用寓言诗的方式将这种情绪写在了自己的诗作中。

唐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从和州前往洛阳。途经金陵时,他读到了一位好友所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的诗,并受到启发,也写下了五首咏怀金陵古迹的诗篇,并为该组诗篇并称为《金陵五题》。其中,当属排在第二首的《乌衣巷》流传最广。

乌衣巷本是一条安静的小巷。东晋时期,王导和谢安两位朝中重臣带着整个家族搬到了此处,自此,这条小巷就变得繁华起来。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也是建朝过程中最大的功臣,是他在天下大乱时看清了形势,建议司马睿迁都金陵,帮助司马睿团结各方力量,并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谢安任丞相时虽已有四十多岁,却一上任便立了大功,阻止了桓温的篡位。在他指挥下的淝水之战更是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王、谢两个家族对东晋做出了重大贡献,享受到了朝廷的厚待。他们的后人也都十分出色,不断涌现出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等。因为这两个家族的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所以后人将此巷称为“乌衣巷”。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唐朝时,乌衣巷早已不复当年,再也看不到当初的繁华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冷清和萧条。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所描写的正是这样的一幅场面。这是一首以环境烘托情感的怀古诗,诗人将东晋时期朱雀桥的气派以及乌衣巷的繁华鼎盛与他所在时代的场景进行了对比,突显了世事多变,点明了“再繁华的时代都有谢幕的一天,一旦时代不同了,很多事物的意义都会变得不同”这一哲理。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的野草生长得十分茂盛,其中也盛开着一些野花。乌衣巷口人影稀疏,只看得到一轮夕阳在天空中斜挂。当年将巢筑在王导和谢安的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经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了。

世事无常,时势无常。一个人的生死往往就在瞬间,一个朝代的兴衰也往往只在一瞬间。前一秒还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后一秒便可能成为新一任君王的阶下之囚;日落之前飘扬在城墙上的战旗,下一个日出之后便可能换了姓氏。

没人能够精确地预测出一个朝代会在哪一年的哪一天结束,没人能够准确地说出一个王朝会在哪一分哪一秒彻底被颠覆。有些事情的发生会有预兆,但预兆仅仅是预兆,不是一个标准的答案。

时过境迁之后,当初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只会偶尔被人们在茶余饭后提起,当作谈资。曾经的那些楼宇有些已经倒塌,只剩下断壁残垣。这便是人世间最常见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