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第十一章 感时伤世,叹无奈变迁

字体:16+-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李白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虽然他在性格上一直保持着豪放洒脱,不在意荣华富贵,不愿向权势低头的特点,但起起落落间,他对朝廷的感情、对人生的感悟却着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盛唐时期,社会上看起来一派繁荣,实则暗藏污浊和丑恶。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不再是当初那个天真的少年,他的观察力更加敏锐。

天宝年间,李白在金陵游历时,曾登过此处的凤凰山。当时的凤凰山上有一个凤凰台,相传此台建造于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目的是为了庆贺并纪念刘宋文帝梦见百鸟朝凤之景,凤凰台和凤凰山都是因此而得名的。

对于帝王来说,梦见凤凰预示着王朝兴盛,自然值得庆祝。可是庆祝过后又如何呢?南朝最终还是亡了。不仅是南朝,还有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朝代,都曾在此处建都,又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那些曾经霸气十足的帝王们都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了,那些风流一时的人物也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话题中,不再有人提起。唯一不变的,只有奔腾不息的江水。

李白站在凤凰台上,看着眼前的景色,回顾着历史,不由得心生感慨。但这感慨只停留了片刻,便转为了对现实的悲哀。他不想沉湎于历史的悲痛,想要将眼光放长远,从所处的朝代之中看到一些希望。可无论他怎么看,眼前却仍然只有一片茫然的江水和遮天蔽日的浮云。

李白的心中有不被赏识的失意,有无人理解的孤寂,有对国家和朝廷的悲愤……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令他创作出了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既将凤凰山周围的美丽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也将他的心情刻画得十分真实。那种因景怀古,感叹历史变迁,进而心忧现实的感情,令读者在读此诗时不由得随着诗人的心情起伏,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愁绪。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的凤凰台上,曾有凤凰在此处盘旋不去。如今凤凰已不知去向何处,站在空****的凤凰台上,只能看得到山下的江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着。

三国时期孙吴曾在金陵建造的宫殿如今已经荒芜了,小路上长满了野花和野草。东晋时期的帝王也曾在金陵建都,豪门贵族们还在此处修建了豪华的衣冠冢。如今时隔境迁,衣冠冢已完全褪去了豪华,变成了一个个荒凉的土丘。

遥望远处的三山,云雾缭绕,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挡在了江水的中间,将其分成了两条河流。

如今的朝中总有奸臣当道,阻塞了皇帝的视听,就像浮云遮住了太阳。

我有心向皇帝进言却不得进,有心为国效力却不得机会,这让我如何不发愁。

过去的总会过去,该来的总是要到来。一时的风光,不代表永远的风光。一时的气派,不意味着永远都能够气派。当生命到了尽头时,能够永远留在世间的,只有不断被世人传诵的故事。人为制造的繁华,总是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在空气里。只有自然的美丽才是永恒的,不会伴随着人的生命消逝而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