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字体:16+-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潼关,唐玄宗弃城而逃。同年七月,太子李亨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带着全家正在鄜州羌村避难的杜甫得知新帝即位,立刻动身前去新帝所在之地灵武朝拜,却不幸在途中被叛军抓住,成了俘虏。

与杜甫一同被押到长安的还有其他官员,官职高一些的都遭到了囚禁,被叛军严密看守了起来。杜甫因当时的官职低微,所以没有被囚禁,只是限制了他的出行和通信。

春天,杜甫走在熟悉的街头,看到的却都是陌生的景色。已成为沦陷区的长安到处是一片萧条,再也看不到当初的鸟语花香、烟柳明媚,再也看不到热闹的集市和拥挤的人群,再也看不到外来的游客满眼欣喜地在干净亮丽的城中闲逛。此时的长安已经成了一座荒凉凄惨的城,到处死气沉沉、荒芜破败。杜甫看在眼里,悲在心中。

城外,战争仍在继续着,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杜甫十分挂念远方的妻儿,想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他一直在渴望收到他们的书信,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好,至少让他知道她们还活着,还在等着他回家。可是他等了很久,仍然是音讯全无。

被俘长安的日子里,杜甫每天看到的都是城内的凄惨景象,这已经让他感到十分痛苦。同时,对妻儿的思念,对天下百姓的担忧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焦虑,日夜难眠,时间久了,白发便多了许多。

在这样的情绪中,他写下了《春望》一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心中的悲愤和忧郁。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已经破碎了,只有山河仍在。春天再一次到来时,长安城中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反而是草木长得十分茂盛。

此情此景叫人为之伤感,泪流不止。鸟鸣声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战火不停地烧着,足足半年多还没有停歇。远方的家书显得格外珍贵,一封家书可值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扰得我不住地搔头思考,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疏,连束发的簪子都已经插不住了。

那些年的山河破碎,令无数人流离失所。那些年的战火喧天,让许多人子散妻离。那些年,令人悲伤的那些年,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书中几页的白纸黑字,平静地躺在那里,波澜不惊。可在当时,亲身经历过那些历史的人又有几人是平静的呢?

那么风光的一个王朝,让天下羡慕的王朝,就那么破碎了。是谁的错呢?是某个人的错,还是整个时代的错?

国破了,曾经的繁华灭了,人们的生活也毁了。春不见生机,夏不见热闹,秋不见收获,冬不见静谧。只有江河依旧在流淌,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只有高山依旧在俯视,静观着沧海桑田。

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接替了它,另一群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拉开了新的序幕。接下来的剧情会更好,或是更坏,决定权只在少数人的手里,更多的人只不过是看客罢了。一群人眼看着幕布被拉开,再合上,眼看着很少的人上场,再下场。

台上的人演得热火朝天,他们只听得到台下的欢呼和鼓掌,听不到台下的悲伤和怒骂。那只不过是个属于少数人的舞台,谁大,谁凶,谁就能掌控的舞台。有谁会在意观众的情感,有谁会体谅观众的不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