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三、誓师靖难,所有的兆都是吉兆

字体:16+-

这一年,是建文元年,距太祖朱元璋去世,只过去了十四个月,所谓守孝三年的古训,已经彻底被扔在了一边。

这一月,是七月。上个月他还是一个躺在大街上装疯的北平病人,现在,他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无数的战士,将成为他的炮灰;无数的生命,将成为他的祭品。

这一天,是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可在朱棣眼中,每一天都是一样的,都只是他迈向最高权力宝座中的一天。

太阳已经出来了,强烈的阳光照在每个叛乱者的脸上,刺得人睁不开眼,所有能参加战斗的士兵,已经集结在了王府前的广场待命。朱棣还特意找了道衍推荐的术士金忠占卜,金忠算了半天,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七夕,黄道吉日,就这天吧。

朱棣站在了广场正中的帅旗下,穿上了父皇御赐的铠甲,这真是很有喜感的一幕:十年前,父亲赐甲给他,是希望他为大明守住边关,为大哥朱标把好帝国北大门;十年之后,他却要披着这身铠甲,去攻打父亲指定的接班人,从大哥的亲儿子那里抢夺江山。

他捋了捋胸前的长须,又想起袁珙的话:“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他今年的确四十了,胡子也确实长过了肚脐眼,虽然并没有登宝位,但起兵造反去夺取皇位,一样能说得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朱棣自己是信了。

起兵檄文早已经写好,朱棣甚至把它背下了。他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磁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宣示给众人(这段文言确实很有气势,史书上也留下了记载,大家看一看原汁原味的,欣赏一下祖先的智慧):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之恶。”今祸迫于躬,实欲求生,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战士们群情振奋,“千岁”之声不绝于耳。这正是朱棣和道衍需要的效果。他们多少年的等待,就是为了这一天。

檄文写得当然很有气势,虽然开头就在说谎,“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是蒙人的。但朱棣显然抓住了实质问题,封藩是太祖朱元璋最得意的安排,朱允炆又口口声声当太祖的好孙子,可是却违反祖训削藩,甚至闹出了人命——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

但是,朱棣当然不能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而是拿力主削藩的大臣出气,把齐泰、黄子澄当成了靶子——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当然,就像当年的吴王刘濞,在汉景帝答应了他的条件,杀了晁错之后,依然继续叛乱一样,朱棣当然也不会因为这两人的死活,而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

朱元璋《皇明祖训》中,相关规定其实是:

凡新天子正传,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这么一对照,问题就出来了,朱元璋其实是说,如果皇帝在朝中控制不了局势,有奸臣想要谋权篡位之时,亲王可以奉天子诏领兵入朝勤王。灭了奸臣之后,还得从哪来回哪去,京城没你养老的地方。朱棣却没这么迂腐,他和今天的不法商贩一样,深深懂得“最终解释权在自己”的精髓。

誓师大会可谓人心所向,群情激昂,大块头朱高炽也明白,只要造反成功,自己就是太子,早晚也要坐到龙椅上去;朱高煦也相当期待,老爸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张玉、朱能、陈珪、郑亨、孟善、火真一干将军知道,如果靖难成功,他们就和当年的徐达、常遇春一样,成为开国元老,获得世袭爵位,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

场面是热烈的,群情是激昂的,气氛是感人的,朱棣是开心的……

但就在这时,突然出事了!

天公不作美,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转眼之间就乌云密布,大风骤起。顷刻间,一场大暴雨就降临到了这座古都。在夏天,气候变化无常,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朱棣他们又不能用空军驱雨,下就下呗……慢着,这么庄严肃穆或者说装做严肃的活动,下雨总不是什么好事情吧,何况这雨下得太不可思议的大了。

没有人惊慌,没有人逃跑,没有人害怕,所有人都站在广场上,站在大雨中,任由盔甲被雨衣打湿,任由黄豆大的雨点砸在脸颊上。他们知道,仪式没有结束,这时候离开,就和军队溃败逃跑一样,是非常非常不吉利的。

仪式的主持人朱棣是着急的,他也不是不相信封建迷信,碰到这样的突发事件也相当不爽,感觉金忠这二货真是不中用,老天爷真是不配合。朱棣正想着说点什么缓和一下尴尬气氛,就听身后“哗啦啦……”的巨响,好在仪式没有女人参加,不然又是一片又一片的尖叫声,但即使一帮老爷们,也被吓得一哆嗦。这是什么现象哇?当时又没有空军,不用担心是敌人的定点轰炸,那会是什么呢?

众人朝着发出声响的地方看过去,顿时一片哗然。

原来,王府宫殿上面的琉璃瓦,在大风大雨的折腾下,终于按捺不住,来了个大面积崩裂,瓦片纷纷落在了地上,也重重地敲打在了所有人心里。大家都不免犯嘀咕:早不碎晚不碎,偏在这时候出事,这不是天意不让我们造反吗?

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满脸肉,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穿着一件旧袈裟,拎着一串破念珠,朝着朱棣行礼:“恭喜燕王,贺喜燕王,大吉大利啊!”

不服不行,危急关头,道衍又跳出来表演了。

大师一席话把大家都说愣了,不知道这和尚吃错了什么药。只见道衍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亢不卑,清楚而有力地说:“飞龙在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殿瓦落地,预示着大王要更换黄瓦,难道这还不吉利吗?”

道衍是把朱棣比作飞龙,龙既然要飞起来,那就一定得有风雨伴随,而且这风雨越大,说明对龙的重视程度越强;黄瓦是皇宫专用,王府宫殿只能用绿瓦,反正要当皇帝了,这是老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朱棣的造反行为做出的最大肯定!

话都是由人说的,理都是由人编的,道衍的反应确实够快,也见过大世面。经过他这一解释,不明真相的群众,情绪都逐渐稳定了下来。

又过了一会儿,暴雨停止了,天光放晴,湛蓝的天空被一场大雨清洗得分外干净,雨后的阳光也不再灼热,让人觉得相当舒服。参加仪式的将士,情绪再一次得到了升华,欢呼声此起彼伏,直冲云霄。

朱棣笑了,道衍笑了,尽管他们心里还是很紧张。他们知道,人助者,天助之。世界上没有什么必然的事情,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就永远是对的。

朱棣在起兵的同时,还装模作样地向朝廷上书,以混淆视听,把自己装扮成受害者,以分化朝廷中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上书的主要内容是:

英明的太祖高皇帝经过艰难百战,才夺取了天下,成就了帝业,希望能够传之万世,封建诸子,巩固宗社,让江山社稷坚如磐石。然而,可恶的奸臣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我五个亲爱的弟弟——橚、榑、柏、桂、梗,一年之内,全部被非法剥夺了爵位。朱柏尤其可怜,全家自焚,死无全尸!皇上你是明君,这种事怎么能够容忍!

老臣知道这些罪恶,不是陛下的本意,都是奸臣所为。他们得寸进尺,现在居然又想打我的主意。我当燕王,守卫边疆已经二十年了,一直谨慎小心,奉公守法,循规蹈矩。我知道君臣的礼数,更珍惜骨肉的亲情;我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给弟弟们做出表率,但奸臣们却是专横跋扈,加祸无辜。我在北平餐风饮露,保卫国家;他们在南京煽风点火,陷害君子。太欺负人了!

他们分了我的兵权,让宋忠、谢贵、张昺等在北平城内外监视我,还准备派铁骑来攻打我,甚至想包围我的燕王府。可怜的我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卫兵抓了谢贵和张昺,才知道奸臣的阴谋诡计。他们无耻的样子,很有胡惟庸蓝玉当年的神韵……

老臣常常暗自反思,我和大哥孝康皇帝,那是同父同母的至亲,我们的关系是谁也替代不了的;现在我效忠陛下,就像效忠苍天一样,我的忠诚,是谁也诋毁不了的。伐木工匠砍树时,总是先把树枝砍掉,再砍树干就轻松多了。而小人危害朝廷,也是先把藩王消灭,再来威胁朝廷。如果亲王都被消灭了,谁来保护朝廷?这点道理好侄子你真就不懂?到那时,必然是奸臣得志,社稷危难,你哭都没地方哭了!

老臣清楚地记得《祖训》有讲:“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我这完全是按太祖遗训办事啊,我的好侄子……

当然,朱允炆收到这封“檄文”之后,非常恼火,立即废掉了燕王的封号,宣布他为燕庶人。同时与群臣商量对策,准备北伐。

明朝统一不过三十年,朱元璋归天不过一年多,一场大战就要开始了,哪一方会赢得先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