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会想到,如果需求不足,可以降价促销,工人可以降工资,这样就不会有失业了。你想得不错!古典理论就是这么认为的。在古典学派看来,价格和工资是可以随时根据宏观条件调整的,在经济学里这被称为价格和工资具有弹性。弹性这个词非常形象。这是货币“面纱”论的重要假设条件。现实是这样的吗?你自己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通胀的数据每月都会公布。你会每个月看完数据后找老板说:“亲,这个月CPI上涨了5%,工资加5%呗”,或者老板找到你说:“那谁,这个月CPI是负数,本月工资少发点”。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甚至都不会关注每月公布的CPI数据。工资的多少更多的是和个人绩效、公司盈利以及老板的人品挂钩,而不是和通胀挂钩。同样,大部分商品也不是能及时根据CPI指数做出调整。至少,我爱吃的猪柳汉堡就没因为猪肉价格上涨而马上涨价。凯恩斯主义者给这一现象也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工资刚性和价格黏性。商品价格黏性很好理解,毕竟大部分商品都是事前和供货商签好协议,议定好价格的,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弄不好是要打官司的。
那工资刚性怎么解释?涨工资是不会有人反对的,问题是降工资。公司赚不赚钱那是老板操心的事,降不降工资可事关个人。在西方,工人背后还有强大的工会,别说降工资,到点不涨工资就给你来场罢工,降工资可是难于上青天。是这样吗?是,也不是。
凯恩斯认为,普通大众是有货币幻觉的。“货币幻觉”一词并不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而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咱们还是以上面谈到的汉堡店为例。在“直升机撒钱”的效应下,猪柳汉堡涨到12元/个,在古典学派看来,这时候工人也会要求将工资涨到12元/小时。反过来,如果猪柳汉堡要降价到8元/个,工人也不会介意把工资降到8元/小时,横竖干一个小时的活必须要能赚一个猪柳汉堡,这就叫实际购买力不变,其反映出来的就是工资富有弹性。但是,在凯恩斯看来不是这样的,工人只会看重名义工资。猪柳汉堡涨到12元/个的时候,工人并不会要求工资立即上涨,仍然能够接受10元/小时的水平,尽管此时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反过来,汉堡要降价到8元/个,工人会拒绝将工资同比例下降,因为工人只看重名义工资,拒绝任何名义工资的下降,即使将名义工资降到9元/小时(实际工资是上涨的),工人也是会拒绝的。这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其反映出来的就是工资刚性。
初看起来,这个概念感觉是在说劳动大众都是容易受到愚弄的傻瓜。其实并不是,这和智商没有关系。这和人的大脑结构有关,也就是古老的“动物精神”体现。脑科学家对人类的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及颅内其他区域进行过扫描研究,检测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据2009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大脑扫描仪,观察到人脑部分决策回路有发生货币幻觉的迹象。如果受试者获得一笔金额更大的钱,即使因为物价上涨,多出来的这部分钱并没有带来更大的购买力,腹内侧前额叶皮层部分区域的活动也会异常明显,在大脑扫描图上显示出来的就是这部分区域被点亮了。
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个实验,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看看历史数据。在1976~2000年加拿大工会合同的大样本中,只有19%的工资合同与通胀指数挂钩。即使是这些合同,工资与通胀水平也非一一对应关系,只有在通货膨胀率超过某一设定的目标值时,工资调整才会发生。在到达该目标值之前,通货膨胀对工资没有任何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布赖恩发现,在大萧条的头两年里,名义工资几乎没有变化。比如,1931年1月,消费品价格下降了8.1%,而名义工资只下降了2%,相当于实际工资增长了6%。同年8月,制造业的工资总共才下降了3.5%,而消费品价格则下降了12.7%。尽管整个大萧条期间名义工资的确有所下降,但是远远赶不上物价下滑的幅度,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时,实际工资资增长达20%(名义工资增长率-物价增长率)。这证明古典学派关于工资弹性的假设是错误的,这是其理论的一个bug。在凯恩斯看来,名义工资的刚性是大萧条期间大规模失业的重要原因。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了。当社会还有闲置资源或者说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时候,货币当局投放货币会降低利率,这会导致投资增加,同时带来就业和产出的增加,但同时也会带来物价的上涨。而增加货币供应带来的产出多还是通胀多?这取决于两点。第一点,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多少,这被称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假设增加100亿元的货币投放,利率下降会导致货币的预防和投机需求增加(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直到增加的货币需求完全吸收新增的100亿货币时,利率便不再下降。上面介绍了,当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时候,投放再多的货币都会被无限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人们只会持有现金而不会去购买债券),使利率无法下降。第二点,就是利率下降1个单位(比如1%)会带来多少投资的增加,这被称为投资的利率弹性。当一定数量的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的越多,投资对利率越敏感的时候,产出越多,通胀越低。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时候,由于已经没有闲置资源以及劳动力,增加货币供应只会带来物价上涨,并不会导致产出的增加。这与古典学派的结论是一致的。凯恩斯并不否认古典学派所说的充分就业状态,只是他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景,并不是常态,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可遇而不可求”。
由于企业家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以及“动物精神”的作用,经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当对未来的预期悲观的时候,投资就会减少,有效需求就会不足,导致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和工人失业。在如大萧条那样的极端条件下,一方面因为“流动性陷阱”,即使增加货币供应也不会降低利率;另一方面,由于悲观的预期和“动物精神”带来的恐慌,即使利率降下来(甚至降到负值)也不会带来投资的增加。因此在大萧条期间,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