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的重要性,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发表在一本学术期刊上,文章的名字叫做《货币理论与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毕竟美国的国会山离咱有点远,还是换个马甲以隔壁老王为主角吧。
老王的孩子转眼就到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只是老王小区的幼儿园实在太贵了,一个月学费4000元,老王吃萝卜青菜剩下那点钱都不够交学费的。最关键的是小区幼儿园收4000元的学费,却提供400元的服务,孩子吃得差不说,还没学到任何东西。于是老王、老李建了个微信群,把小区适龄儿童的家长都拉了进来。老王在群里提议说,咱们别去小区幼儿园交那个冤枉钱了,大家组成一个幼儿托管互助社吧。这个互助社以发行托儿票的方式来建立一套互助共享的机制。每张托儿票可以换取1小时的儿童看护服务。托儿票是不能用钱买的,每对夫妇每次帮别的家庭照顾孩子1小时,就会从对方那里得到1张托儿票。大家伙一听这个提议不错,于是就纷纷退园,加入老王的互助社。
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要让这个体系顺利运转,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托儿票流通。对于具体的每一个家庭来说,哪天有急事要出门,哪天突然要加班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他们会利用空余时间帮别人照顾孩子,多储备一些托儿票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一个家庭这样还好,要是大家都这么想就麻烦了。一时间大家都想提供托儿服务以储备托儿票,服务的供给多,但是需求却少了,赚取托儿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这样又反过来导致大家都尽量减少外出以节省宝贵的托儿票。互助社自己创造了一场衰退。老王眼看自己提议的互助社快办不下去了,孩子又要送回那个“坑爹”的幼儿园,开始着急上火。这时老李给他出了个主意,让老王增加托儿票的供应,同时给大家伙定了个规矩,要求每个家庭每月必须使用两张托儿票。这规矩反对的人不多,毕竟整天在家看娃,和老婆看场电影,吃个烛光晚餐的时间都没有了。慢慢的,流通的托儿票开始增多,大家有了一定的托儿票储备,就开始积极出去看电影、吃烛光晚餐了,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大家获得托儿票的机会,如此循环往复的结果就是小区幼儿园关门了。
老王幼儿托管互助社就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微缩版,托儿票就是货币,把孩子给别人照看就是消费,替别人看孩子就是生产。而最早的时候大家都不出门的结果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老李出的主意就相当于政府增加投资扩大需求。而老李一定是凯恩斯的铁粉!
当然,“流动性陷阱”不会是经济的常态,它往往伴随着经济萧条而出现。在正常情况下,当收入增长的时候,人们一方面有钱了会多消费,这会增加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有闲钱存款,增加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如果这个时候货币供给没有增加,就会导致利率的上涨。
当然利率上涨的副作用是私人投资会减少。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政府增加投资,比如在老王的小区外修路,这会提高工人们的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使得老李减少银行借款,缩小厂房扩建的规模。这一结果造成政府投资的增加和老李投资的减少,那最终总投资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取决于利率变化程度,以及利率上升后老李投资减少的数量,经济学称为利率敏感度。
现在我们让时光倒流,回到老王还是单身汉的时候,他每天吃着猪柳汉堡,而老李也打算继续扩建厂房,此时就处于古典学派所说的充分就业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政府打算在老王小区外修路,就需要投资花钱。而政府修路的钱来源于两种办法,要么发债借钱,要么加税。无论是借钱还是加税都会导致居民存款的减少,其结果是利率上升。老李一看这么高的利率不投资扩厂了,原本打算去老李那垒砖头的工人也都被政府雇佣,跑去老王的小区外面铺路了。政府增加的投资被老李减少的投资完全抵消,经济仍旧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出没有增加,增加的只有利率。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凯恩斯理论并不否认充分就业状态是有可能存在的,在这种状态下,政府投资会将等量的私人投资挤出,因为劳动人口就那么多,现在没人失业,大家伙都有活干。政府投资雇佣的工人只能从私人投资雇佣工人的减少来补充。因此,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政府增加投资并不会带来产出的增长。凯恩斯并不主张任何时候政府都要干预经济,只有在需求不足,特别是经济处于萧条的时候,才应该干预。
从老李投资扩建厂房的故事可以看出,利率和对未来经济的信心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但是哪个影响更重要?凯恩斯认为,信心对投资的影响远大于利率。其实环顾现在的世界就知道,凯恩斯的看法是正确的。日本、欧洲已经史无前例的把利率降为负值,美国也把利率降为0,可是这些国家的投资依然疲软,正所谓“信心比黄金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