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五节 货币的“陷阱”

字体:16+-

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企业家的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到货币需求。古典学派认为,由于货币仅仅是一种交易媒介,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短期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就得出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结论。人见人爱的货币难道真的只有交易媒介的功能?是不是所有的货币每时每刻都在执行交易的功能?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被埋在地下的那三百两白银显然就没有成为交易的媒介。我们平常说的“有钱人”是指这个人仅从事买卖交易吗?显然不是,这里的“有钱”是指对社会财富的占有。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拥有货币就意味着占有社会财富,这就引起了人们对储藏货币的欲望。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凸显出价值储藏职能。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显然是古典学派所没有意识到的。

凯恩斯将货币的这一职能引入了货币理论,并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相结合,发展出了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三种动机决定,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也就是古典学派所认为的交易媒介。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从这个角度看,老王这样的“月光族”显然对未来有很准确的预期,相信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应付未来的支出,不会有突然的急需之用。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金融体系日益发达,也可能是老王认为未来要是有应急之需,可以通过找银行借钱解决。最后一个动机是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一种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这一动机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面还会分析到。总体而言,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讨论货币自然离不开货币的价格——利率。凯恩斯对利率的解释也标志着与古典前辈们决裂。在古典学派看来,利率是由人们的节俭程度决定的。在他们看来,隔壁老王从吃猪柳汉堡变成每日吃萝卜青菜的节俭行为,带来的是储蓄的增加,储蓄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导致投资的增加,而投资行为会提高生产,因此,节俭是一种值得赞扬的品德。这与当时新教伦理所倡导的一样,这也再次说明任何经济理论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上面凯恩斯理论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分析中就能发现,在他看来,减少消费导致的总需求减少,而这部分减少的需求并不一定会被自发的投资需求所弥补,所以节俭的后果是总需求不足,这被称为“节俭悖论”。

利率在《通论》中被看做是一个纯粹的货币现象。它取决于公众对流动性(可以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资产)的偏好。凯恩斯否定利息是对推迟消费(节俭)予以补偿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利率是对放弃流动性的补偿,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总是偏爱流动性最高的货币(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放弃这种流动性需要给予补偿。人们会不会因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对流动性或者说货币需求产生无限大的欲望呢?凯恩斯认为,这种极端情况是可能存在的,并将这种极端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它是指即使货币管理者无限扩大货币供应,并将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从预防动机的角度看,由于人们对未来前景悲观,对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拥有很强的偏好,所以,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消费出去;从投机动机看,人们预计未来利率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债券的价格只会下降不会上涨,因此都持有现金等待债券价格下跌后买入。人们的这种偏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被这个黑洞吸收,掉入了“流动性陷阱”。

在“流动性陷阱”提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反对者质疑这种极端情况是否会真的存在。比较有趣的是,凯恩斯也只是把它作为理论上的可能性提出来,并且声称他自己也不确定这种陷阱在实践中是否会存在。事实证明,凯恩斯关于“流动性陷阱”的阐述在现实世界中是完全存在的。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泡沫破裂后,日本通胀率多年在零利率附近徘徊,时不时还来个通缩。为了把通胀弄上去,日本央行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量化宽松政策(QE)一轮又一轮,要知道第一个玩QE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安倍政府上台后,提出所谓刺激经济的“三支箭”,第一支箭就是“撒钱”,为此安倍不惜换掉不愿意配合的央行行长。为了更高效的“撒钱”,日本央行可谓无所不买,连股票基金(ETF)都是买入对象。可是日本通胀依旧难见起色。

另一个例子就是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联储搞了几轮QE,钱可谓“撒”的不少。资产瞬间膨胀到危机前的5倍!然而效果不好,否则也不会连续搞上几轮了。为啥?因为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一方面贷款动机不足,另一方面忙于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舔舐在次贷危机时留下的伤口,中央银行的钱都被商业银行放回了在中央银行开立的准备金账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