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凯恩斯主义大红大紫、一统江湖的时候,经济学界并不是没有反对和抨击的声音。只是那时候凯恩斯主义堪称是治理经济的“灵丹妙药”,这些抨击和反对自然得不到关注。但是坚守个人信念,敢于“反潮流”的经济学者不是没有,米尔顿·弗里德曼以及他所领衔的芝加哥大学货币主义学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弗里德曼在被问到自己第一次阅读《通论》时的印象时回答道:“我在1938年花了1.8美元买了它……在1940年初我写了一篇《通论》的书评,我尖锐地批评了包含在《通论》中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与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凯恩斯相反,弗里德曼出身寒门,可谓是“草根逆袭”的典范。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从原属奥匈帝国的一个地区移民到美国(图4-2)。与20世纪初美国的绝大多数移民一样,弗里德曼家一贫如洗,只能靠不停的工作赖以生存。弗里德曼有三个姐姐,而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重视教育是犹太人一直以来的传统,尽管收入微薄,老弗里德曼和妻子仍然设法筹足钱,送四个孩子去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家中经常为钱而争吵的场景,也让几十年后的弗里德曼记忆犹新。
由于家境贫困,小学和中学的弗里德曼接受过犹太教会的资助。然而,小弗里德曼却未因此成为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反倒是觉得宗教理论纯属一派胡言,宁可失去资助也要退出教会。从幼年的弗里德曼身上已经依稀可以看到他忠于自己信念,敢于“反潮流”的珍贵品质。
图4-2 米尔顿·弗里德曼
非常不幸的是,在小弗里德曼成年以前,老弗里德曼就去世了,这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小弗里德曼不得不边工作边读书。他做过百货商场的售货员、餐厅服务员,还卖过袜子、领带以及鞭炮。艰辛的生活并没有磨灭其意志。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弗里德曼都是“学霸”,据说他读遍了家庭所在地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高中毕业后,弗里德曼同时获得罗格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奖学金,丰厚的奖学金使他最终选择了罗格斯大学。大学毕业后,弗里德曼又获得芝加哥大学奖学金,得以进一步深造。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弗里德曼师从著名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亨利·西蒙、亨利·舒尔茨等人。从他们那里,弗里德曼不仅得到了系统的经济学理论训练,更是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哲学精神,此后他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始终抱有深深的怀疑。
由于芝加哥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并不充裕,兼职的收入也只是杯水车薪,弗里德曼还是没有摆脱经济困境。但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他,弗里德曼的老师舒尔茨和伯恩斯帮助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年薪1500美元的助教职位(当时芝加哥大学提供的奖学金是300美元)。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期间,不仅幸运女神眷顾了弗里德曼,爱神丘比特的金头神箭也射中了他。在一次经济学理论课上,授课教授别出心裁,要求学生按照姓名首字母的顺序就坐。这样以F开头的弗里德曼就和以D开头的罗斯·迪莱克勒坐在了一起。6年后他们结为夫妻,并在此后70年相濡以沫。
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弗里德曼作为舒尔茨的助教在芝加哥大学度过了短暂的时光,不久就去华盛顿的全国资源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1939~1945年,弗里德曼先后在财政部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46年,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芝加哥大学。此时的芝加哥大学已不复当年盛名,许多知名教授或已逝世,或已离开。弗里德曼担负着重振学校声誉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