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三节 不变的货币需求

字体:16+-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都在数学和数理统计上有很深的造诣,不过凯恩斯并没有在《通论》中使用数学,恐怕这也是《通论》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弗里德曼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他将自己数学的优势充分用在了经济数据分析中。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的重新表述》,这篇文章为以后货币主义学派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候,而且通货膨胀率不高,因此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其得出的政策含义也与古典学派相似。但是货币主义学派对货币的认识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两者的区别在于,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数量并不是关于产出、收入以及物价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以及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理论。关于货币需求的阐述可以说是货币主义学派的核心,也是其与凯恩斯主义最主要的区别。

第三章介绍过,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在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的作用下,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流动性陷阱”。与此相反,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弗里德曼从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原因入手。他认为,影响就像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需要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受三种原因影响:第一,人们的财富水平;第二,货币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及商品的收益;第三,货币的效用。

人们的财富水平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比较好理解。这里再次应用上一章讲解边际消费倾向的例子。一户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倘若在一线城市生活,他的消费倾向会是1,因为2000元仅能勉强维持一个家庭的温饱,不可能还有什么剩余储蓄。财富水平低的人货币需求小,因为他赚的每一分钱都用来消费了,手中没有持有货币。而对于亿万富翁来说,他会有很多存款,因为相对他的收入来说,消费仅占用很小一部分,大量财富以货币形式存在,他的货币需求就大。这一点也在弗里德曼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他对各收入阶层人群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消费/收入比例都是80%~85%。唯一的例外是,收入最高与收入最低的阶层剩余的钱不同,也就是说,最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太少了,贫困人群的收入几乎全都用于消费,即富人剩下的钱太多了,穷人剩下的钱太少了。

你也许会说,我的收入是经常变化的,这个月我签下了一笔大单,老板发了一大笔奖金,显然这个月的存款会增加,我的货币需求也增加了。从短期来看你说的没错,但是长期来看就未必。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解释财富水平对货币需求影响是稳定的。这一假说将家庭收入分为永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永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暂时收入是指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炒股赔本)。弗里德曼教授认为,只有永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他进一步将人的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非人力财富是指各种财产,这一部分只有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人的收入主要靠人力财富。用大白话说,大部分人都不是富X代,而是朝九晚五的工薪阶层。而人力财富取决于先天因素(如智商、情商)和后天因素(如受教育水平)。你的工资标准是长久收入,而加班的补贴或者偶尔签大单拿奖金则是短暂收入。你不会因为一次奖金而改变消费习惯。

同样的道理,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你的收入会上涨,但你的消费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很多;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尽管收入变少,你也不会把消费标准降低太多,因为你的消费水平是依据长久收入决定的,而不是眼下短期的收入。这也是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关于消费变动有分歧的地方。第三章我们讲过,凯恩斯主义强调消费的边际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降低。从永久性收入假说得出的结论就是,财富水平这个因素并不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动。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里,金融资产是由债券来代表,所以他认为,金融资产的收益都是一起波动的,人们只有在货币和债券之间做选择。而弗里德曼将资产分为三大类:债券、股票和商品。持有哪一类资产多,取决于这些资产相对于持有货币的收益率,而商品的收益就是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时候,人们就会持有更多的商品,减少手中的货币。1948年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当时,由于连年内战,国民政府依靠印钞解决财政困难,金圆券几乎就是废纸一张,政府职员都是前一秒钟领了工资,后一秒钟就跑步到粮店买大米,货币需求几乎为零。

对于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变动,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不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太大影响。比如,当利率上涨的时候,尽管债券的收益率会增加,但是由于银行贷款利率也会增加,银行就会争夺存款,从而导致存款的利率也会涨上来。这就引申出货币主义学派一个重要结论,利率变动几乎对货币需求没有什么影响。这是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非常重要的分歧。在凯恩斯理论中,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按照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析,在影响货币需求中的因素中,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能够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是人们的财富水平,但是根据永久收入假说,人们的长期财富水平也是稳定的,因此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逻辑倒是那么回事,可是有证据吗?有,作为一名实证主义者,弗里德曼是不会天马行空的。正如《通论》之于凯恩斯一样,作为一代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也有自己的代表作——《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凡是看过此书的人,先不说赞不赞成里面的观点,至少会被里面浩瀚的数据和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打动。要知道,收集1867年及以后若干年美国货币数据是相当不容易的,那会儿一没电脑,二没专业的货币统计部门,想要在留存的浩瀚纸质材料中收集数据,需要巨大的体力付出和耐心支持。弗里德曼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美国人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仅为-0.15,就是说利率上涨1%,仅会使人们货币需求减少0.15%。而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1~2,收入(永久的)增加1%会使货币需求增加1%~2%。好吧,这只能说明永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远大于利率,但是并不能说明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别急,弗里德曼知道你会这么说,他在庞大的数据中给你准备好了答案。

直接衡量货币需求是有难度的。但是货币需求有替代数据。在介绍古典主义学派货币数量论的时候,我们谈到过货币流通速度这个概念,并介绍了它的计算方式。根据古典学派以及货币主义学派的模型,货币需求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当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时候,货币流通的速度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货币需求稳定性的最好指标。弗里德曼对流通速度做出了实证研究,其结论是,在将近100年的时段上,美国货币流通速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度减慢。具体情况为:1880~1914年货币流通速度从4.97下降到1.91;1914~1929年货币流通速度无明显变动;1929~1946年货币流通速度有所下降;1946年以后开始回升,但仍低于1920年的水平,也低于1914年的水平。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趋势是会下降的,因为经济是在增长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人们的永久收入会增加,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但总体波动不会很大。

当然,货币流通速度本身的计算方式也有问题,通常经济学家用货币的倒数来推算货币流通速度(经济总收入-通常为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给量的比率),这就带来一个明显的循环论证问题,即货币供给多了,货币流通速度肯定会降低;货币供给少了,货币流通速度就会提高。那到底是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了,还是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稍后探讨,毕竟在介绍货币学派观点的章节找它的bug,弗里德曼老先生可能会不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