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四节 谁来决定货币供给

字体:16+-

咱们继续顺着弗里德曼的思路,虽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但是通胀和产出在实际经济中却时常表现的不稳定,有时候甚至给你来一轮“过山车”。这是谁在作怪?别忘了,在经济学里,讨论需求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供给。凯恩斯不怎么讨论供给,是因为他在关注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萧条情况。凯恩斯也承认会有充分就业的“古典情况”存在,只是这种好景通常可遇不可求。在弗里德曼看来,不稳定的因素来自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由谁决定?政府或中央银行!这个好像大家都知道。问题是中央银行是咋控制的?这里又要名词解释了。首先,要介绍的是基础货币。它还有好几个名字——强力货币、初始货币、高能货币。听这些名字真是牛的不能再牛,简直就是货币中的贵族。没错,它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有点吐血的感觉吧?那么,这货币中的贵族就是咱们钱包里的纸币以及硬币吗?是的,不过它们只是其中之一,主要的形式就是存款准备金。貌似基础货币的名词解释还没完,又冒出一个新的名词!不过这个词大家很熟悉,报纸新闻常见——存款准备金。它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咱们还是以熟悉的老王来做例子。顿顿萝卜青菜的老王每月能给孩子攒下100元。老王存入银行这100元,银行是不能全拿去贷款给老李的。因为中央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也就是老王存的这100元,银行要将其中10元存入其在中央银行的账户,剩下的90元才能用于贷款。存款准备金开始是为了银行流动资金无法应付客户提款和清算需要时而准备的。比如,银行要是把老王存的100元都借给老李了,万一老王的媳妇要买钻戒,老王来取钱,银行总不能说现在没钱改天您再来。现代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可以在挤兑发生时无限量提供货币支持。而现在,存款准备金已成为一个重量级的货币调控手段。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中央银行是如何控制货币供给的。看看下面的银行会计分录。假设张三存了1000元到A银行,A银行分录为(表4-1):

表4-1 第一阶段

银行经理把900元借给了李四,剩下的100元应付张三的不时之需。李四借到900元后,作为工资给了王五,王五把这钱又存到了A银行,银行分录为(表4-2):

表4-2 第二阶段

此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表4-3):

表4-3 第三阶段

现在货币存量不是原来的1000元,而是1900元。这份资产负债表清楚地显示,银行在放出900元贷款的那一刻,同时也无中生有地创造了900元存款,与最初的1000元相比,这900元存款就是派生存款。这一过程继续,银行拿着900元中的810元(留存存款总额的10%)去放贷,如此循环往复(表4-4):

表4-4 第N阶段

最后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为(表4-5):

表4-5 最终扩张的货币

市场的存量货币是10000元,银行无中生有地创造了9000元货币,货币供给总量翻了10倍。

当然以上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假设市场上只有一家银行,贷给张三、李四的钱都要存回A银行。不过,即使是有多家银行,张三贷了款会把钱存入B银行,对于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扩张也是和只有A银行一家一样的。只是在有多家银行的市场上,每家银行的货币派生能力就不一样了。公式如下:

C为存款准备金率,K为该银行贷出款后,该笔贷款作为存款留在该银行的比例。K取决于银行市场的占有率。比如A银行贷款给张三100元,张三把100元作为货款转给了李四,恰巧李四也是在A银行开户的,这100元就是李四在A银行的存款。这100元左右还是A银行的存款,不过是从张三的户头到了李四的户头。

对于单个银行是存在市场占有率的,而对于整个银行业就不存在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因此,整个货币供给取决于初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率。以上就是目前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张三那笔初始存款哪来的?别和我说是隔壁老王付给他的,或者是银行拿老王的存款贷给他的,因为我又会问你,老王的钱是哪来的?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好吧,这么绕的问题我们还是放到以后再说。

为了不绕,咱们换个版本,这初始的钱不是张三存的,而是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来的。至于央行的钱哪来,自己印就是了,在电子化的情况下甚至连印都不用。根据图4-3,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这500万元就是基础货币,按照上面分析,其派生出的货币为:

派生货币=基础货币×(1-C/C)

图4-3 中央银行资产买入

当然,这个公式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大家把钱存入银行,如果大家都将现金藏在床底下或挖坑埋了,银行没有储户存款自然无法贷款。由此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取决于三个因素:基础货币量、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持有比率。

那么,三个因素哪个因素最重要呢。现金持有比率受个人的偏好、支付习惯等影响,这个一般不会变化;存款准备金率主要取决于超额准备金,也就是超出政府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那一部分,这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比如,政府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老王存了100元,银行只需要缴纳10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元可以用于贷款。但是,如果经济不景气,银行不敢贷那么多钱出去,勉强贷出80元,剩下的10元也存入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因为存在那里是有利息的,尽管不多。此时银行的准备金率就是20%,那剩下的影响因素就是基础货币量。弗里德曼通过研究1881~1960年货币供应量变动情况后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86%是由基础货币的变化引起的,而准备金率和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仅占9%和3%。

货币供应的变化如何影响产出、就业、物价等实际变量的呢?当货币供给增加的时候,人们持有的货币相对其他资产就会变多,超出了货币需求。大家就会将手中的货币转化为金融资产,这样就会提高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价格,降低利率。利率降下来就会刺激投资增加产出。但是随着投资增加,信贷的需求也会增加,其结果就是利率上涨和产出的减少,商品供应随之减少,物价上升。物价上升过程直到多出的货币被上涨的物价完全吸收为止。此时,产出和就业没有变化,只有物价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是上涨。

由此可以看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得出的结论与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说的结论基本一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持续的高通胀恰恰是因为政府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尽管增加货币供应的初期会出现产出增加、失业减少的效果,但是那只是一种假象,经济很快就会进入滞涨,因此,政府又再次增加货币供应,带来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弗里德曼非常生动地将这种行为比作酗酒。刚开始喝酒的时候,你会感觉痛快兴奋,但是第二天醒来时候,宿醉所带来的头痛、恶心就会发作,这时候忍不住以酒解酒,进一步加深酒精中毒。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本章标题——通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

当然,好的理论是要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理论分析得再好,经不住现实的检验也是白搭。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经济事件,大萧条是每一位研究经济学的人都绕不过的课题。正确解释大萧条也被视为经济学里的“圣杯”。凯恩斯主义将大萧条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货币主义又该如何解释大萧条的原因呢?凯恩斯主义认为大萧条期间利率非常低,足以证明当时货币政策是宽松的,企业在如此之低的利率水平上不愿意投资,完全是出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弗里德曼在其代表著作《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货币做了分析,进而否认凯恩斯的解释。他认为在大萧条期间,由于银行大量倒闭,引起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货币收缩。尽管从名义利率看,国债利率降低到1%,但是由于当时是通货紧缩,物价螺旋式下跌,实际利率要远高于1%。假设当时的通货紧缩是10%,那么1%的名义利率相当于11%的实际利率。其次,即使是1%的名义利率也仅限于国债这样的高等级债券,而低等级债券的利率达到了历史新高。因此从这两方面看,利率不是降低而是上升了。

更重要的是,大萧条期间,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潮和人们对银行信心的丧失导致货币供给急剧收缩。在1930年11月,有256家拥有1.8亿美元以上(那时候的美元还是很值钱的)存款的银行倒闭。如果你觉得这个数字很夸张,那么看了30天后的情景,你会觉得11月的情况不算啥。因为到12月,拥有3.7亿美元以上存款的银行又倒闭了532家。从1929年到1933年的四年多时间里,有近一万家银行倒闭。一方面,储户只能从倒闭的银行取回部分存款;另一方面,对于银行倒闭的恐慌使得储户将银行存款取出以现金形式持有。剩下那些没有倒闭的“幸运儿”,为了应付储户的取款在准备金账户上也保留了大量超额准备金,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当时货币供给急剧收缩。而美联储不但没有投放货币,降低银行从联储借钱的利率,反而提高了银行借钱的利率(贴现率)。这无疑使本已收缩的货币供给雪上加霜。同期,货币供给减少了1/3,而这“便是灾难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