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五节 政府与民众的博弈

字体:16+-

对于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并没有止于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在货币主义学派的基础上,货币理论界进一步发展了通胀与货币关系的理论。该理论的特点就是将人们的预期加入经济分析中,并且逐步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新古典学派。然而本书没有将这个学派单独介绍,而是和货币学派一起介绍。这是因为该学派的开创者和核心人物小罗伯特·卢卡斯认为,自己是“20世纪60年代作为货币主义者成长起来的”,并且弗里德曼对他“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卢卡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货币主义者”。

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于芝加哥大学得到历史学学士学位,1964年仍于芝加哥大学得到经济学博士,1970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4年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可以看出,卢卡斯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货币主义学派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度过的。而他对货币理论的贡献,最让人所熟知的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卢卡斯批判”。

毫无疑问,“卢卡斯批判”所批判的对象就是凯恩斯主义。他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作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人们并不会预期到政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未来通胀。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是根据对过去通货膨胀率的观察而确定的。事实上,人们总是会去搜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评估未来,进而采取对于自己最优的策略。因此,人们会评估政府政策的影响,并依据评估结果“趋利避害”;同样,政府也会评估人们对政策的反应才采取下一步策略。任何政策都会引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博奕。

不过,这个理性预期不是科幻电影里巫师手中的水晶球那般全知全能,而是根据前期的预期错误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就像咱们打小就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句话“你可以骗我一时,但你不能骗我一辈子”。比如,对于理性的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获取货币增长率信息来预期未来的通胀率。如果政府按照早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那样,希望通过拉高通胀来降低失业率,譬如将通胀水平从现在2%提高到4%,人们通过收集货币供应信息,是能充分预期到政府这一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的,因此会在和老板的工资谈判中要求将工资提高4%,老板也会将商品价格提高4%,从而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完全无效,且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恶果。凯恩斯主义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的政策假设己经错误了。

由此可见,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比货币主义理论更加激进。货币主义学派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初始阶段是会导致产出增加和失业减少的。只是随着通胀上升,政策效果将逐渐消失。而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初期的那点“假象”都没有,完全无效。

那么,卢卡斯如何解释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政策大获成功呢?我国经济学家汪丁丁用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解释卢卡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假如你在美国通过越洋电话,用英语指示你在中国香港的股票经纪人买卖股票,并且你知道你的电话听不大清楚。你打算买卖两种股票,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计算机号码分别是15(跌的时候买进)和50(跌的时候卖出)。这时候你听到经纪人说,代号15的股票突然下跌,你会做如下两种设想。第一,实际上经纪人说的是代号50的股票跌了;第二,他说的确实是15号跌了。你会怎样评估呢?首先,估计一下到底你听错的可能性是多大。其次,如果错的可能性不大,你计算买进该号股票的数量,尽量使可能赚到的钱超过可能因为听错而亏损的钱。最后,如果你认为这电话听错的可能性相当大(接近50%),你可以选择啥也不做,等候你的经纪人第二次来电话。经过多次通话,你总可以认定正确信息。

卢卡斯觉得,凯恩斯政策如果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声使个体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个体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可以取得效果。但是上面说了,人们是会根据此前的经验逐步修正自己的预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扩张性的货币不灵光恰恰是因为人们根据此前的政策效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套用“狼来了”的故事就是,50、60年代是头两次喊狼来了,而到了70年代就是第三次喊狼来了。政策要有效果必须是超出人们理性预期的“突然袭击”,但是骗人是个技术活,一次有效可能带来此后无效的恶果,还是回到那句话“你可以骗我一时,但你不能骗我一辈子”。

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涨”的现象,货币主义又是如何解释的呢?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来解释滞涨。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的失业率。也可以说与零通胀率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相适应的失业率。在弗里德曼看来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取决于一些长期稳定的因素,比如人口、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特征,社会风尚和社会制度等。

对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弗里德曼认为主要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妇女和年轻人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结束后大量退伍军人进入就业市场),这些人不再像老一辈人一样安于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而是会频繁跳槽,这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来的高福利政策,降低了人们找工作的压力。人们可以为了找一份理想或者满意的工作而长期等待,有的人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依靠失业保障生活。可以看出,在对待失业的看法上,货币主义学派和古典主义学派相同,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应该相信市场自发的力量,而不需要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