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经济学邂逅心理学
2002年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15时3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疑是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然而,这一经济学的最高荣誉授予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心理学家。你一定会奇怪,是经济学界没人了吗?敢问经济家们心理阴影有多大。其实,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对皇家科学院的这一决定心服口服。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的研究的确对经济学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2008年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到来?”这个问题值得反思。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先后一针见血地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提出批评。克鲁格曼指出:“过去三十年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工作,向好的方面说,是无用的,向坏的方面说,是有害的。”斯蒂格利茨评论道:“所有最重要的科学理论检验都表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失败的,这些模型并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会发生,而当危机真的发生时,它们低估了危机的影响。”
为什么一众经济学大腕会对主流经济学如此批判(确实有点言过其实)?其实自从古典经济学创立以来,对其批评声就从没停止过。特别是现代以来,宏观经济学过分聚焦于市场价格,越来越抽象和脱离实际,一些学者过度使用数理模型,为了方便模型求解,设立了一大推脱离实际的假设,为模型而“模型”,使“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像智力游戏,与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目的越来越远”。
新古典个人主义方法论的特点,就是把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建立在个人偏好公理、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市场均衡的基础上,其中市场均衡是新古典经济学唯一的整体主义假设,不考虑制度、习俗、本能等。比如,现在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如果西瓜和香蕉比,他更喜欢西瓜;香蕉和苹果比,他更喜欢香蕉;自然而然推出的结论就是,相比苹果,理性人无疑是更喜欢西瓜。然而现实的“人”是这样的吗?恐怕对于口味的选择不能这么简单排序。如果有人说他更喜欢苹果,你也不会认为他是疯子。但是,在古典理论中,这个人一定是“不理性”的,而“不理性”的人是不会存在的。
然而,卡尼曼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是会“不理性”的,而且“不理性”的情况远多于“理性”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理性”一词和智商无关,而是指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学派对“理性”的定义。所谓“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定义或者说假设看起来没毛病,不说百分之百符合实际,也是八九不离十。不过,对于一个理论,显然不能只看十几个字的简短定义,它里面有很多隐含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也就是说,炒股的老王对“老李控股”公司非常了解,对于它的财务报表有没造假、公司目前运营情况、公司未来的前景,以及老李的人品能力非常清楚,且具备基金经理般的理论知识,能根据上述信息算出股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高抛低吸。老王有这么牛吗?显然不可能。恐怕作为老板娘的老李媳妇也无法对公司如此了如指掌。而对于公司前景这样的信息,恐怕老李本人都没把握,否则就不会有破产的企业了。这种无法完全掌握有用信息的情况,经济学称为信息的不完备。
第二个假设,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就像上面水果偏好的问题,如果西瓜香蕉,香蕉苹果,那么必然西瓜苹果,且这一偏好终生不变。
第三个假设,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第四个假设,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能够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能依据利益最大化的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优选择。第四个假设是建立在前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并加了个“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都是准确无误的吗?卡尼曼在其畅销书《思考,快与慢》[3]中谈道,人们在预测未来的时候总是会过度自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高离婚率的美国,每一对准备结婚的新人,都相信自己会白头偕老,否则就不会结婚了。同理,每个创业的人也都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大于失败的概率,但是现实却是创业失败的概率远大于成功的概率。
人终究不是机器人,而是有喜好、有感情、有信念、有思考,并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