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配给这个词,老一辈中国人都会很熟悉。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商品供应不足,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需的商品,所以很多商品是采用配给制。比如,最熟悉的就是粮票,每人每月给固定量的粮票,只有拿着粮票才能去商店买粮食。但是,这个时代早已远去,配给也更多的是一个历史名词。怎么信贷市场又来配给了呢?
没错,信贷市场存在“配给”,这个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国信贷市场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号称金融强大、市场自由的美国也不例外。上一节谈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价高者得”的原则,愿意支付更高利息的借款者不一定能得到贷款,而是根据风险和利率综合考虑。举个例子,假如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每一位借款人银行都非常清楚他未来还款的概率。比如,对老王,银行知道他未来能还钱的概率是90%,不能还钱的概率是10%。那么老王的利息应该是多少?如果银行要求的净利润是本金(1元)的2%,那么90%×1×(1+利息)-10%×1=102%,利息约为24%。而老李还钱的概率是70%,不能还钱的概率是30%,那么给老李的利息就应该是96%。总之高风险高利率,低风险低利率。你也许会说,要老李真是摊上那30%的概率,银行岂不是就赔钱了,这概率也不顶用啊。
从单笔贷款看,你说的没错。问题是银行的借款人不只老王、老李两人,而是有千千万万的老王和老李,根据著名的大数定律,这千千万万的老王和老李,加在一起,总体上一定是符合这个概率的。因此,只要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根据风险定价,借款人只要愿意接受银行开出的利率,就不会存在借不到钱的情况。顺便说一下,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就是这么假定的。
然而,现实中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不可能如此准确地算出借款人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不是完全依靠利率机制,而是基于贷款风险和利率的综合权衡,来决定贷款的发放。如果,张三也愿意接受银行给老李开出的利率,但是没有抵押品,那么银行只会给老李贷款,而不会给张三贷款。这在经济学里被称为“信贷配给”。显然,这种配给带有明显的“嫌贫爱富”。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就是信贷配给的一种体现。因为中小企业普遍没有抵押品,抗风险能力差,这时,中小企业即使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银行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原因拒绝发放贷款。
信贷配给的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宏观经济环境相互影响。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借款人的经营环境将会恶化,一方面借款人的违约率会增加,导致银行亏损,减少贷款发放,原本可以贷款100万元的老王,现在只能贷到50万元,而原来给多给点利息就能贷到50万元的老李,现在一分钱也贷不到了。另一方面信贷资源的减少又会使经济进一步衰退,经济衰退使老王、老李这样的贷款人财务状况(净财富、抵押品、杠杆率等)恶化,更难从银行借到钱,信贷配给程度进一步加剧,经济和信贷进入一种螺旋式下滑。反之,当经济繁荣的时候,老王、老李的产品不愁销路,银行预期借款人的风险降低,信贷配给程度会降低,借款人得到贷款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或者增加消费,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信贷和经济则进入螺旋式的上升。
另一个影响信贷配给的因素就是抵押品。上面分析了,抵押品的存在可以减轻或弥补贷款人的损失,使债务人自己承担一部分违约成本。它具有可置信的潜在威胁,促使借款人努力工作,积极经营,从而进一步降低违约的概率。不过,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抵押品其本身的价值也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家所熟知的抵押品就是房子,此外,在金融业里还有大量以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的情况,称为质押。假如,老李手上有价值100万元的股票,以此为抵押借60万元,这在银行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买卖,反正到时你不还钱,把你的股票拿去卖了就是了。但问题是,股票的价格是会变动,今天办贷款时候价值100万元,说不定明天开始来10个跌停板,价值连10万元都不到。那咋办,这时候银行会催你增加抵押物,或者还钱。这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很可能出现既无抵押品又没法还钱的景象,银行就会冻结你的一切资金和财产,原有的项目不得不停工,最终结果是银行连着借款人一起倒霉。这要是个别现象也还好,遇上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大家一起来,那就是个螺旋式下滑过程。
比如,在金融危机时,大家都开始抛售股票、房子用来还钱,问题是没人接盘,原来价值100万元的房子、股票现在打5折都没人要,而且还有更狠的打3折。这就会引发恐慌,整个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卖盘,却没有接盘的,金融市场丧失流动性(如2008年次贷危机时),银行面临大规模烂账、贷款停止发放、项目停工、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以上情况可以说是个大悲剧。
但也有相反的时候。比如,经济形势向好时,房子、股票的价格开始上涨,今天100万元抵押品明天就价值200万元了,那我所能借的钱可就不是60万元了,而是120万元,多借的60万元我拿去买房子买股票。大家都这么干,房子、股票继续涨,然后继续借,继续涨……这种情况可谓皆大欢喜(金融危机前若干年的景象)!以上资产价格大幅度变动导致“悲喜剧”的过程,经济学界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金融加速器”。
信贷配给在我国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所谓“所有权歧视”。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无论是信贷可得性还是资金价格都优于民营企业,国有部门杠杆率显著高于民营部门。为什么为国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隐形担保”。很多国有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但是银行却源源不断向这些企业输送信贷资源,究其原因,是因为银行认为这些国有企业是不会破产的,政府一定会救助这些企业。即使部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远低于同行业的民营企业,但却占据着更多的信贷资源。信贷并没有流向更高效的部门。
张斌[6]等学者发现,自2012年后,我国经济出现明显变化,从过去容易“过热”变成了“易冷难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信贷增速在2012年以后显著持续放缓,这是导致宏观经济特征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那是什么导致信贷增速放缓呢?张斌等学者进一步分析认为,这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由过去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进入以人力资本密集为主的服务业时代。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拥有厂房、设备等大量易于估值的有形资产可以作为银行信贷的抵押品。此外,工业品的生产到消费存在时滞,这段时滞会产生仓储、信用证等单据,同样可以作为质押品。这使制造业天生具有多抵押品和信用记录的特点。以人力资本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大多是无形资产,缺乏抵押品,这一特征使得信贷投放减少。这也可以说是信贷配给的一个体现,同时也说明抵押品对于银行信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