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四节 解码“钱荒”

字体:16+-

了解现代信用货币的创造和消亡,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发生在2013年6月的国内银行间“钱荒”事件了。“钱荒”这个词其实是媒体发明的,从事件本身来看,这个词既不专业也不准确,不过既然已经用开了,我们就姑且用之。它主要是指2013年6月6日、7日、8日隔夜质押式回购[10]利率分别为6.15%、8.68%和9.81%,较上个月分别上升1.62%、4.15%和5.28%;同月20日达到11.74%。利率突然间上涨了那么多,确实是因为市场缺“钱”,故而媒体称为“钱荒”。

对此,各路专家也给出了不少解释。比如,有的认为是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以及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增加造成的;还有的认为是部分银行要补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原因造成的。应该说这些因素确实会导致“钱”少,进而引起利率上升。但是,这些因素几乎每年都会有,为什么唯独在2013年引起如此大的市场反应?

我们不妨从信贷数据中找找原因。2013年前5个月,M2月均增速达到15.7%,进入6月后,仅上旬新增人民币贷款就近1万亿元。还有一个重要背景,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关于影子银行的问题会在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具有“类贷款”性质的融资业务迅速膨胀。而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金融市场,不是“钱”少了,恰恰是“钱”多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现象呢?

了解了上面章节关于基础货币与银行信贷的关系就很好解释了。多的“钱”是银行发放的贷款,根据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对应多起来的还有银行存款,所以可以看到M2的快速增长。银行存款增加的同时是要增加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的,这就导致了市场中可供拆借的基础货币减少了。所以在这里,此“钱”非彼“钱”,多的是银行存贷款,“荒”的是基础货币,信贷投放上的“钱”过多,导致了基础货币的“钱”荒。

当然,中央银行只需要买入银行资产就可以增加银行的基础货币。但如果这样做,等于银行倒逼中央银行打开了货币供应的“闸门”,中央银行就失去了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反而是在被动地适应商业银行的信贷节奏。应该说,在银行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的时候,我国的中央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定力,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商业银行原本预期中央银行会投放基础货币以避免利率大幅波动,但是这一“预期”落空了。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依赖从其他银行拆借基础货币的商业银行出现了准备金不足的情况。而其他准备金相对充裕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大银行)对于未来情况不确定,特别是对于中央银行是否会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以缓解货币市场资金紧张局面不确定,所以不愿对外借出资金。最后,供需两方的原因共同导致了货币市场利率的突然上涨。

这次“钱荒”事件背后的意义值得思考。一个方面,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银行的信贷行为,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许多传统的信贷业务通过影子银行转为表外业务,使监管部门难以掌控,而信贷业务本身又具有顺周期的特性(随着经济繁荣而投放越多)。许多媒体一谈到通胀和高房价就认为是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的结果,中央银行成了“背锅侠”。中央银行固然能够印钞,但那只是基础货币,和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出来的货币相比只是一小部分,通胀不是“中央银行”想造就能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需要做逆周期调控,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拉住贷款这头狂奔的“公牛”,不能被动去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资金需求。一旦中央银行拉紧“牵牛绳”,就可能出现类似“钱荒”这样的利率大幅度波动现象,而利率不稳定本身又会影响经济发展。于是,有人就会问了,“量”和“价”的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