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聊大师们的货币理论的时候,有的大师认为应该调控货币数量(如弗里德曼),有的人则认为应该调控货币的利率(如新凯恩斯主义者)。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吗?大师们为什么会在这方面有分歧?回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调控方式,各国中央银行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转型。
还是以美联储为例。1939年前的美联储货币调控的方式很少,主要就是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时期应该可以看作为是数量调控时期。1939年开始后,美国进入战时体系,美联储的目标基本只有一个——压低利率为财政部低成本融资创造条件,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这又可以看做是价格调控时期。前面提到过,在滞涨的背景下,利率调控失效,高通胀带来高利率,美联储为了降低利率(高利率对经济是严重打击)就不得不投放货币,这又进一步推高通胀,高通胀又推高利率,利率的调控方式进入一个死循环。在货币主义理论影响下,中央银行转向货币数量调控。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再次开始转向,主要原因就是无论是M1还是M2或者M3都与通胀没有太大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出现,社会上大量的流动性被排除在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之外,常规衡量货币量的M1、M2、M3已经失真。
1993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联储将放弃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转而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政策目标。然而斗转星移,到了2008年后的后危机时代,尽管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但依然无法将美国经济拉出衰退的泥潭,伯南克祭出了量化宽松的大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极端情况下的货币数量操作。而近几年频频出现的“负利率”则可以看做是一种全新的价格调控实验。从美联储的转型历程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能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看哪种方式更加合适,关于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普尔.W在其《简单随机宏观模型中货币政策手段的最适度选择》一文中做了经典阐述;第二,中央银行很难同时兼容两种调控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二选一。
其实,无论是货币数量调控还是利率调控或者说价格调控,中央银行直接调控的都是基础货币。存款和贷款都是银行行为的结果,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央银行无法直接限定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只能通过基础货币的利率来间接调控银行存贷款的利率。当经济过热、通胀抬头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卖出资产回收基础货币,并同时提高银行借入基础货币的利率,其结果就是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上升,银行如果要发放贷款(同时创造存款),必须在存款准备账户增加准备金。准备金来源于基础货币,由于此时基础货币减少、利率上升,借入或者出售资产获得基础货币的成本增加,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必然会反映在银行贷款上,其结果是要么提高贷款利率,要么减少贷款数量,更多的情况是两者兼而有之。
之前说过,由于金融创新,M1、M2等货币指标已经无法准确反映货币数量,通货膨胀与M1、M2关系不再稳定,有的时候两者甚至呈现不相关关系,货币的数量调控逐渐失效,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逐步转向价格调控。比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这个利率可以看做是基础货币的利率。每次美联储的议息会议总是广受关注,会议召开前各路“神仙”(各大研究机构)总是会“算上一卦”预测会议的内容;会议结束后各路专家恨不得将会议记录的每一个字拆开解读。为什么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会受到如此关注?因为会议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会对联邦基金利率是升、是降,还是“按兵不动”做出决定。
当议息会议决定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时候,美联储就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银行手中的债券等资产,增加银行的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上的基础货币充裕自然导致其利率下跌;当决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时候,美联储同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自己手中的债券等资产,减少银行的准备金,市场上的基础货币紧缺自然导致其利率上涨。基础货币利率的变化会进一步传导到银行的信贷行为上,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2020年,美联储再次使用零利率政策,这个“零利率”不是指银行贷款利率为零,而是指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
价格调控也是通过增减基础货币数量来实现利率目标的,那么这与弗里德曼所倡导的数量调控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目标。价格调控中,基础货币增减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比如,中央银行的目标是将当前5%的利率降到1%,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放多少基础货币,事前中央银行可能无法准确估计。或许只需要投放100万元的基础货币就可以达到目标,也可能投放了1000万元仍没有达到目标,这取决于市场货币需求的弹性,比如当遇到“流动性陷阱”的时候,恐怕降0.5%都需要天量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的目标是盯住利率,而不会具体限制投放了多少基础货币。
而数量调控方式中,基础货币增减是目标而不是手段。中央银行认为,当前货币增速应该降低10%,那么根据这个目标,利用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等参数确定应该回收多少基础货币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于这一过程造成银行存贷款利率多大的变化,中央银行将其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回到咱们上节探讨的“钱荒”事件,如果仍然以基础货币的数量作为调控手段就难免会引起货币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特别是在当下各类金融创新产品和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金融产品都是用短期借款做长期投资,且资金链条越拉越长,金融机构越来越依靠在货币市场不断拆借资金维持投资,对货币变动极其敏感,货币市场资金稍有变化就可能引起利率大幅度的变动。
对比主要发达国家,它们也同样面临“金融脱媒”以及影子银行的问题。但是总体上看,其市场利率比较平稳,应该说这得益于它们均采用了以利率为目标的价格调控方式。不过,还是再强调一次,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看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哪种方式更加合适。
在价格调控中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利率走廊”。这个名词非常形象,它指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存贷基础货币便利机制而形成的一个利率操作区间,从而依靠设定的利率操作区间来稳定市场拆借利率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调控方法。
为什么要设这么一个“走廊”呢?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金融市场远比理论假设的要复杂。中央银行想将基础货币的利率固定在一个目标水平上并不容易。因为市场对于基础货币的需求时刻都在变化,变化的需求自然导致基础货币的利率极不稳定。特别是在面对大的意外冲击时,货币需求会产生极大变化,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雷曼兄弟倒闭,机构间基础货币的拆借几乎完全停止。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连雷曼兄弟这样的百年老店都“挂”了,还有谁是安全的?因此,没人愿意把钱借出去,即使你出再高的价钱也借不到钱。
构建利率走廊的初衷之一是降低资金利率的波动,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预期,降低其囤积流动性以应对可测和不可测的流动性冲击的潜在需求。具体而言,利率走廊的上限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基础货币)的利率,下限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基础货币)的利率,中间为中央银行调控的目标,即商业银行之间拆借基础货币的利率(专业名称叫同业拆借利率)。当面对冲击,市场需要大量基础货币的时候,由于每家银行都只想借入不想借出,就会导致利率的上升,尽管利率会偏离中央银行的希望的目标,但是不会偏离太远,因为“走廊”上限是中央银行借给银行的基础货币的利率。当银行间相互拆借基础货币的利率超过这个上限时,商业银行就会转向中央银行借钱,而不会找价格更高的其他银行,因此利率不会超过这个上限;同理,如果银行的基础货币(准备金)都很充裕,银行间相互拆借利率降到“走廊”下限的时候,那么商业银行会选择将这些富余的基础货币存入自己的准备金账户,以获取中央银行给的存款利息,拆借的利率就不会跌破这个下限。利率走廊系统下,央行只需对走廊的边界进行调整即可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整。此外,利率走廊模式更为简单透明,中央银行向市场公布政策利率目标及走廊区间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图6-3)。
图6-3 利率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