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六节 直面利率市场化

字体:16+-

上面的理论分析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转型并不容易,就如娱乐圈里歌星转为影星或者影星转歌星一样困难。尤其对于我国而言,货币政策的价格调控是希望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的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这个调控过程的前提是银行拥有存款和贷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这被称为“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一点可以看看国际上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例子。作为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利率自由化,它也经历了由利率管制到利率自由化的过程。美国对银行存款的利率限制是大萧条的产物,其《1933年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设置利率上限,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Q条例。此后,美国进一步降低了存款利率上限,并扩大了Q条例适用的范围。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胀的节节攀升,市场名义利率远超存款利率上限,在银行存款意味着负收益,资金大量从银行体系流入货币市场,造成“金融脱媒”。鉴于此,美国开始着手推动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过程不是没有风险。取消存款利率限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公众存款就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进而大大增加银行的成本。在负债端(存款)支付的利息相对刚性,在资产端(贷款、债券)收益则相对不稳定,一旦受到冲击,可能导致银行资不抵债。美国取消利率管制后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金融风险事件,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储贷危机导致1000多家储蓄机构倒闭,涉及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1.5%),给美国政府和纳税人带来的损失超过1600亿美元。不仅美国,其他各国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都出现了金融机构大量破产的情况,有的国家甚至不得不被迫停止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其实,我国的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方式已经经历过一次转型,1998年后以取消贷款规模和正式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为标志,货币政策框架由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但仍保留了利率管制。应该说,我国目前也正在面临着“金融脱媒”、存款“搬家”的现实,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不过,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则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从这个原则也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稳步有层次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因为即使是在美国,这一进程也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存在“计划轨”和“市场轨”利率“双轨”并存的格局。所谓“市场轨”就是货币市场(如同业拆借、回购)、债券市场(如国债、各种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的利率定价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而“计划轨”是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定价仍然受到限制,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我国央行,注意不是中国银行)设定,银行存贷款利率只能围绕这个基准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银行贷款放开上限,管理下限,2013年基本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至此,基本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但是,尽管取消了贷款利率的限制,大部分的银行在对外报价中仍然使用基准利率上下浮动的方式(可以翻开你的购房贷款合同看看)。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LPR报价机制。LPR中文名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它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11],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这个报价是对银行最优质企业(一般为大型国企、央企)的报价,大部分的企业和个人贷款利率都要在这一水平上上浮。从LPR的构成成分上看,是MLF利率加点,而MLF的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LPR更多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美国历史上也曾使用过LPR,目前仍在使用,但是在贷款利率定价上占比已经非常低,不足10%。2020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题为“有序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该《报告》称,总体看,中国的LPR改革取得重要成效,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已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转换率超过92%。

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脚步则更加谨慎,毕竟许多国家在放开存款利率后,银行为争夺存款无序抬高存款利率导致金融风险事件的教训历历在目。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此后逐步扩大上浮幅度,在2012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1.1倍、1.2倍和1.5倍。2015年10月,监管部门放开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机构的利率浮动上限。而对于下限,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存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10月以来没有调整,并不意味着银行实际执行的存款利率就不变化。实际上,存款利率上下限都已放开,银行可以自主浮动定价。

尽管存贷款利率形式也已经放开,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市场轨”的利率,难以有效传导到“计划轨”的利率。例如,2018年下半年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以来,存款利率依然居高不下(体现为某宝收益低于存款利率),“市场轨”与“计划轨”仿佛是两个平行的轨道。《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也明确“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促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推动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也开始逐步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