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6月,欧洲央行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降低到-0.1%,随后瑞士、日本、匈牙利等国纷纷使用,“负利率”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许多媒体高呼负利率将成为世界的常态。那么问题来了,负利率到底是个什么鬼呢?
从字面上理解,负利率就是我们存入银行的钱不仅拿不到利息,还要倒贴。这真是颠覆了我们对金融的认识,难怪有人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货币实验。其实,这只是对负利率的一层理解。一般对负利率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政策层面,指政策利率为负。具体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征收利息。第二是银行层面,指银行存贷款利率为负,这一层面与政策层面的关联是负利率政策成效的关键,后面会分析。第三个层面是指以国债为代表的债券到期收益率为负,即债券购买价格超过未来利息收入和本金总和。
接下来看,为什么一些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要施行负利率政策,效果又如何?从目前施行该政策的经济体来看,他们普遍具有低通胀(通缩)、低增长的特征,施行负利率政策主要就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但也不全是,比如丹麦等国是为了应对本币升值的压力)。理论上看,由于银行会对储户的存款收取利息(管理费),因此消费者会将存款转化为消费,企业会将存款转化为投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收取负利息,银行就会有动力通过发放贷款减少准备金账户上的超额准备金,从而拉动经济。逻辑很简单,但现实不简单。
上述逻辑在现实中面对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可能会流失,从而抑制贷款的发放能力。道理很明了,因为存在银行的钱要倒扣利息,因此人们很可能会将存款取出换成现金,从而减少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但一般认为,这一推论不会对政策效果造成太大困扰。因为现金的保管也是有成本的,比如:10万元的现金好保管,但是1亿元现金的保管成本就很大了。全球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公司测算,目前欧元区和美国的现金存储成本分别为0.4%和1.6%,再加上运输成本、保险成本和交易成本,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更高。此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从央行借款或出售资产获得基础货币。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会有一定黏性。尽管通过政策操作,中央银行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征收利息,但商业银行能否顺利调整存款利率以保持利差呢?现实中,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需要勇气的。由于害怕客户流失,存款减少(毕竟银行业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商业银行未必会将存款利率降到0以下。因为客户流失将侵蚀银行利润,导致银行发放贷款能力受限,给政策目标带来负面影响。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实施负利率政策的首年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较好,但之后效果递减。
负利率的正面效果不确定,但是负面影响可是很显著的。负利率政策可能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个就是对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从收入看,这些公司都是依靠长期持有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获得利息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刚才提到的负利率的第三层面就是债券到期收益率为负;从支出层面看,这些公司都面临未来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退休金或赔付,把这些未来现金流折现到现在,就是他们的总负债,折现率越低,其未来的负债负担就越重。英国前劳动部部长罗斯·奥尔特曼(Ros Altmann)估算,长期利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养老金资产缩水10%,因此许多养老基金已经提高了在职人员的上交比例,但这又会影响现在的消费支出。第二个负面效果就是吹大了资产泡沫,加大了居民杠杆。毕竟贷款不仅不用给利息还会赚钱,居民就有加大杠杆的动力。2019年12月,瑞典结束施行了5年的负利率政策,从5年实施效果看,瑞典居民的负债增加,房价上涨。未来一旦利率上升,就可能导致债务危机,犹如2008年金融危机。第三个负面影响是廉价的资金会使得大量“僵尸企业”继续苟延残喘,影响市场的出清。
以上只是预估到的可能影响,许多潜在的影响还在评估,或许永远想象不到,直到问题爆发(经济学家在预测经济危机方面的记录相当尴尬,更多的是事后的马后炮)。经济学界和金融业普遍持谨慎态度。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议会发言时说:“政策持续的时间越长,副作用变得更加明显的风险就越大。”
负利率政策在中国也受到热议,很多大V认为中国也会跟进。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所实施的政策也不一样。因此,不要因为某些经济体采取了极端政策就认为全世界都会跟进。讨论可能和实际使用还是会有很大区别。作为一个货币管理者,会对经济可能的情况做各种设想,自然也包括经济出现最坏情况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买交通意外险,并不代表他认为自己坐飞机就一定会出事,这不过是对极端情况的一种预备。一个货币政策的实施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政策效果的预期,二是当前情况是否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就像医生看病,用不用这个药要看药效以及病人的病情适不适合,医生一般不会给小病的患者开副作用很大的猛药。其实,我国的央行政策定力还是不错的,货币决策者们也多次表示要珍惜货币政策空间,这一点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这样看来,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负利率政策都无法带来货币的快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了所谓“三低”(即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状态。那么,货币又是由什么来驱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