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M2/GDP被称为经济的货币化率,这个指标被视作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世界银行按照国家收入高低将全球200多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五类。从世界银行2011年的数据看,全球M2/GDP为125.65%,其中,低收入国家M2/GDP为47.89%,中低收入国家为61.24%,中等收入国家为99.91%,中高收入国家为110.13%,高收入国家为139.45%。可以发现,M2/GDP随着国家收入水平提高而相应提高,中高收入与高收入国家M2/GDP均高于全球水平,也超过100%。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国家越发达、市场越完善,其所用来满足生产、交易、清算的货币需求就越多。不过,在主要经济体中,中、日两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超出其他国家,但也不能说中国就比美英国家发达了。同时,也有很多人拿这个指标来说中国“货币超发”,这样的说法也过于片面。看看通胀的历史记录,货币化率不高的美国历史上通胀严重程度也不低,特别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
那么,为什么高货币增长却没有在中国造成严重的通胀呢?
早在20世纪90年代,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刚就对中国M2高速增长却没有相应高通胀率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当时中国正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很多东西商品化,这就刺激了货币需求。比如说,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年轻的时候是不会担忧高房价这个问题的,因为那个时代房子根本就不是商品,是不可以买卖的。城市里的职工只要有单位就会分配房子,差别不过是分给你的房子是筒子楼、小平房还是新建楼房而已。同样,医疗也是基本不用钱的,人手一个医疗本,小病在工厂医院,大病去市里医院,在医疗本上划横杠就完事了。现在呢,房子是要花钱买的,看病也是要钱支付的(即使有医保,医保局和医院也是用钱来划账的)。因此,大量的货币是为了满足新生的市场化交易,称之为货币化进程。从这段历史就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货币高增长是由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商品交易需求所导致的。
当然,货币化进程不可能永无止境。随着市场化转型的完成,原来能够吸纳超额货币的商品领域、要素领域和资产领域已经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经济学家巴曙松早在2012年就认为,中国货币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从1990年至今,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大概涨了60多倍,即便算上房价上涨,同期的物价水平似乎也没有这样的规模涨幅。因此单靠这一点也无法完全解释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一国的最优货币量到底应该是多少呢?早在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就已经明确提出最优货币化概念,并试图给出正式解释。他认为,一国经济最优货币化的实现,需要在货币需求者和货币供给者之间达成利益均衡。为了达成这种利益均衡,要求银行体系的边际投资收益,能够同时抵补货币持有者实际收益的增加和银行机构本身经营成本的边际支出。简单说,银行也不是存款越多越好,存款是银行的负债,负债是有成本的(比如利息、管理成本、应付大量的提现需求等等),负债超出一定的临界值,其边际效应可能就是负,即负债的成本超过收益。但是如果银行得到政府的补贴,就能降低银行负债的成本,提高银行的存款需求。这一特色在我国比较明显。事实表明,中国银行体系实际的吸收存款能力远远大于一般银行体系基于边际计算所能达到的均衡水平。中国的银行体系之所以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其奥秘就在于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比如,在我们国家很少发生银行挤兑事件,因为我国主要的大银行基本都是国有的,大家相信,即使银行本身出现流动性问题或者破产,政府也会出来解决。尽管政府从来没在法律层面做过承诺,但大家都相信。如果没有这层“担保”,民众就会要求银行提供更高的存款收益以弥补银行倒闭的风险,存款成本的上升自然会降低银行的存款需求。
其次从我国的金融结构上来看,我国是以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为主的国家,银行贷款这一行为本身就创造了存款,这一点也可以解释日本的高货币现象。而英美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发行股票、购买债券这些行为只是存款搬家,本身并不会如贷款那样创造存款。
同样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我国理财途径较少,除了存进银行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再加上中国的高储蓄率使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货币需求的规模弹性。简单说来,就是增加1元的收入,企业会留存多少作为现金或活期存款。以前的研究假设,所有企业的货币需求的规模弹性都是差不多一样的,但是近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大企业和小企业在这一点上具有明显差异。彭方平[16]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货币需求的规模弹性大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即多增加1元的收入用于储蓄的金额更多;大企业与小企业货币需求规模弹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大企业拥有相对更低的规模弹性,即留存的存款较少。
一般认为,拥有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会持有很多现金或活期存款,因为持有这些高流动性的资产收益是很低的。当企业需要应付短期现金需求,如购买原材料、发放工资等,完全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借贷完成。然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需要在账上持有大量的现金或者活期存款,以满足不时之需。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经济体制的差异都会影响一国货币数量。而从我国的货币化进程中也可以看出,货币是由生产、交易、贮藏、支付和清算等经济活动所驱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