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韦尔奇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在利用他人智慧这方面高人一筹,
杰出的管理者对待可用力量的原则,也就是揭子在《兵经》里所说的“借”字原理。
揭子说:“所谓的‘借’,就是指能借他人的力量壮大自己。”尤其在两军对阵时使用‘借’法,才称得上巧妙。也就是说:自己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杀敌有困难,就要设法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使其自相残杀;缺乏物资,就要设法夺取敌人的储备,便等于借用了敌人的物资;缺乏兵将,就要设法收服敌人的兵将为我所用;自己智谋不够用,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智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代的企业竞争也是如此,你必须把每个人看作你的对手,看成你要征服的对象,借他们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末期,魏国大将诸葛诞反对司马昭专权,被司马昭的大军围困在寿春。当时东吴的孙权是同情和支持诸葛诞的,曾先后派兵前往救援,除文钦和全怿进入寿春城外,朱异和司马琳均被司马昭击溃,这时司马昭为了彻底消灭诸葛诞及东吴军队,运用“借敌制敌”的策略,使敌军内部发生混乱,然后从外部进攻,才会大获全胜。
请看司马昭的第一招,先制造谣言,借助谣言说东吴救兵快到,自己粮食缺乏,不能持久,还故意抽出一部分老弱官兵到淮北一带去筹粮。这一措施使诸葛诞放松警惕,在城内大吃大喝。过了几日,东吴救兵并未到,但城内粮食已快吃完,发生危机。接着,诸葛诞亲信蒋班和焦彝因主张速战和文钦发生争执,诸葛诞想杀他们,蒋、焦二人害怕,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司马昭的第二招,借用城内东吴将官全怿的家庭问题,使用“反间计”。由于住在建业的全怿的侄儿全辉、全仪,因家庭发生纠纷,带着他母亲和一部分家兵家将跑到司马昭军中,司马昭便用钟会的计谋,秘密为全辉、全仪写信送给城内全怿家里,说东吴孙权因为没有取得寿春而大怒,要杀尽他们在建业的家属。全怿得到这个消息,遂率领几千人出城向司马昭投降。
司马昭的第三招,借用城内诸葛诞和文钦因为火并而发生矛盾,文钦被杀,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此时司马昭用数百名骑兵保护着他们在城外巡视,大声告诫城内人们:“文钦儿子我们都不杀,其他人员何必害怕。”守城将士纷纷前来投降,诸葛诞遂空前孤立,成为瓮中之鳖。
青年管理者在工作中自己难于做到的,借助别人之手去做,自己不动手,就可以坐收渔利,达到管理的效果。
[BT2]6.不借人之力,优秀的管理者也难成大事
杰克·韦尔奇本人的能力值得称道,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通用所有的改革和拓展都由他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来完成会是怎样一种情况。答案非常简单:这种事情如果能够成功太阳都会从西边出来。
我们可以用孟尝君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孟尝君的成名和数次化险为夷都是靠他门客的作用,而这些门客的才能或许都不及他。
孟尝君田文以善于养士著称,但他最初也并非来者不拒,对不太喜欢的士人或者才能不甚突出的人,他也常驱逐之。后来,经过鲁仲连的劝说,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的道理。
一次,孟尝君要驱逐一位他讨厌的食客,正巧遇到好友鲁仲连,鲁仲连对他讲了一番十分耐人寻味的话,使他改变了主意。
鲁仲连说:“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三尺之剑,而操铫镰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取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鲁仲连这段话的大意是,人都是各有所长,亦有所短,若弃长取短,人都成了愚人;若用其所短,就更为不智。鲁仲连的一番话,说得孟尝君茅塞顿开,不再驱逐那位食客,并且从此更加广泛地招揽士人,不拘一格,各种人才都奔走于他的门下,为他所用。
公元前277年,孟尝君应秦昭王之邀入秦,秦昭王准备任命他为相国。有人劝秦昭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秦昭王因此没有任命,并且把孟尝君囚了起来,企图将他杀死。
孟尝君知道后,派人请求秦昭王的宠姬帮助,这个宠姬说:“妾愿得君狐白裘。”
孟尝君曾有一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但刚到秦国时,他便献给了秦昭王,再也没有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门客起了作用。孟尝君忧心忡仲,问门客怎么办,大家都无言以对,惟有一个能作狗盗的人说:“臣能得狐白裘。”于是,他在半夜中学狗叫入秦宫,盗取了孟尝君所献的狐白裘,转手献给了秦王宠姬。孟尝君因而被秦昭王释放,他当即便打点行装,改变姓名逃往齐国,半夜时分到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昭王放走孟尝君后,又有些后悔,派人骑快马传令各关口,勿放孟尝君出关。
秦国有一条法令,到鸡鸣时才能开关放人过境,孟尝君惟恐追兵赶上,急于出关,问门客有何办法,有一门客当即回答说,他能学鸡鸣,愿效力。此人一鸣,众鸡齐鸣,守关者一听鸡鸣,立即开关放人,孟尝君一行人得以出关。出关不到没有一顿饭的功夫,秦使者来到关前,听说孟尝君已出关,只好回去复命。孟尝君得以返回齐国。
从这个故事中,青年管理者可以看到,连鸡鸣狗盗者在关键时刻都可以决定生死,何况是那些智商不差,工作能力优秀的员工呢?所以能否善用别人的力量是一个管理者能力好坏的最佳评价标准,青年朋友们,看看你是否符合了这个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