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韦尔奇给青年管理者的11条准则

5.学无止境,终生不辍

字体:16+-

杰克·韦尔奇和他领导下的通用不断地倡导学习精神,引导着通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这样才保持了通用一如既往的老大地位。

青年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一定要记住: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有懂得学习,才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饱和。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但明智之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长何在,便善加运用,使其弥补了自己的短处。

学习是你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只有学到知识才能进一步加以利用。用学习改变自己的一生,用学习去成就伟大的事业。

可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管理者更加丰富和深刻起来,所有像杰克·韦尔奇之类的成功管理者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学习。

[BT2]6.不断学习武装自己

时代的不断变化,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包括通用电气公司和杰克·韦尔奇,所以他要不断地改变通用,不断地学习,促使通用的员工学习。

这就要求每个青年管理者都不能坐享其成,不要以为现在有一份好的成绩,就以为企业已经步入正轨,只须看着它发展就行了,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要想始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武装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使自己的企业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就会面临跟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人生无常,任何国家、社会、公司,甚至整个竞争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究竟我们应该采取被动还是主动,我们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哲学到底是什么?

终身学习,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变是一种假象。现在信息产品这么发达,你到书店会觉得真的是信息爆炸。但是你如果了解一下,可以发现,这都是工具书居多,真正的革新技术并不多。只要能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核心概念就可以了,其他的就是辅助信息,不需要恐慌。我们很难掌握大环境,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努力打下较深厚的基础,崇本务实。不管是对个人或企业,冲击和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调整自己,走向学习型的个人或组织,对应变就非常有利。像我们所看到的十分优秀的企业,都是这样乐于学习。举Intel的例子,由于半导体己经转向软件的竞赛,Intel的董事长要求所有高阶主管在五年内把软件弄懂,不然就走人。于是像他们已经做到这么高地位的人,还像小学生一样拿着笔记到处去请教别人,就这样一路学习。后来他们都变成了专家。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的力量会把我们击倒。无形的力量最后终会击败有形的东西。除了掌握根本,还必须培养多种专长以及不断地学习,才能让我们在不景气当中,不畏变局。即使不完美,但只要更好,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社会发展的越快,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就会越高,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不被淘汰,与时俱进,走向成功。

[BT2]7.让才学改变命运

杰克·韦尔奇是一个知识丰富又崇尚学习的管理者,因为他深刻体会:知识和经验是成功的资本,拥有知识和经验可迅速找到成功的捷径。

前人给青年管理者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习就可轻松拥有它们,学习是最有效的投资,即使最聪明的人也要学习,因为在管理中,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经历一切。你只有通过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学习来超越自我,超越别人。

1.超越别人的男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

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家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纺织厂——布拉泽公司。日本人很想了解该厂的技术和先进工艺,但由于英国人防范极严,日本人不得其门而入,只好动歪脑筋。布拉泽公司职工甚多,都到附近的一家英国餐馆用餐,虽然价格昂贵,菜质抵劣,但就餐者也无可奈何,因为附近并无其他饭店。有一天,在布拉泽公司旁边新开了一家餐馆,餐馆员工是清一色的日本人,他们的英语水平很差,但服务态度良好,深受布拉泽职工的欢迎。

日本餐馆似乎一点也不懂经营之道,他们售出的食品简直比自己在家里做的还便宜,所以布拉泽的职工自己吃了以后,还要买饭菜带回家去。不过这样一来,日本人很快与布拉泽公司的人搞熟了关系,连一些高级职员也成为餐馆的座上常客,相互之间无话不谈。

过了几个月,这些日本人开始面露愁容,长吁短叹。布拉泽的员工觉得奇怪,问他们:“你们有什么不顺心事吗?”

日本人说:“不,没什么,别打扰你们用餐的兴致。”

日本人越不肯讲,英国人越要来问。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日本人一直在赔本经营,时间一长,餐馆已经难以维持了。

布拉泽的员工说:“你们不能适当提高价格吗?”

“不能那样,那样会加重诸位负担的。”日本人说,“而且已经来不及了,餐馆即将歇业,我们连回家旅费都没有着落。”

布拉泽人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侧隐之心油然而生,纷纷劝说:“既然你们回不了日本,就到我们公司来做工吧,我们公司正缺少人呢。”

布拉泽公司原先规定不雇用外国员工,但董事长禁不住众多员工特别是高级职员的游说,破格录用了餐馆的日本人,但限制他们只做粗重杂工。

这些日本人进厂之后,工作非常勤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后来,公司又破格分配其中的一些人做技术工。没想到,这些人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纺织专家,几年后,他们回到日本,设计出一套比当时英国更先进的设备。

美国有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文学界有天赋的后起之秀。基金会的学生在头半年只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详细研究自己的文学榜样。他们必须从早到晚地抄写榜样的著作,日复一日,长期坚持,直到榜样的写作方式、感知能力和写作风格扎根于这个学生的潜意识为止,然后才允许他们自己写作。这条艰苦的道路最后为他们节省了许多自己探索的时间。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完全感受和分析透了自己榜样的作品。

战后,欧洲人常说:“日本人除了会模仿,还会什么呢?他们甚至模仿了我们的来卡照相机。”但是他们在大量模仿(从模仿汽车构造到模仿微电子芯片)中发展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民族。

画画儿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学生能够完美地临摹老师的作品时,他才掌握了老师的技巧,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不能临摹老师作品的人,不可能成为老师。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能证明这句话。我们从许多大师的著作中读到同样的话:“我不过是受到我的老师和榜样的熏陶。”

2.最聪明的男人

我们的未来,所有新的发展,我们的进步都需要过去和现在的认识。一个立志成为管理者的人怎么能不学习微软、通用、可口可乐、亦或思科、甲骨文呢?

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怎能不学习世界上的卓越的政治家呢?

一个音乐迷当然了解有关巴赫、柴可夫斯基、瓦格纳或施特劳斯的无数故事。

您从今天起制订一个新的学习策略。注意学习别人是怎样幸福、健康和成功地生活的。您的第一个收获就是您认识到了,您要向比您强的人学习。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对您的实践十分重要。

我要学习什么?

我想在哪些方面和领域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和睦的夫妻生活,培养勤劳的孩子,提高健康素质。首先要知道,您要学习什么,然后开始自觉地思维和学习,您拿一张纸,最好学习什么,然后开始自觉地思维和学习,您拿一张纸,最好是一个本子和一支笔。

您在第一页上写下三对长期和睦生活的夫妻的名字,您书面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些夫妻是怎样相处的?

2.他们在哪方面比我做得好?

3.我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

您在第二页写上三对夫妻的名字,他们的孩子聪明勤劳。您提出相应的问题。

您在第三页收集年纪大、健康人们的事例。

在第四页记录工作中的典范,尽量从您的业务或专业范围找出自己的榜样。

第五页写您知道的理财模范。这一页重要不可缺。因为财力保证是生活安定的重要前提。

第六页记录加深文化艺术修养的榜样。您同样收集符合您的兴趣和审美观点的人的名字。

总之,向你值得学习的人学习,是最聪明的学习方式。有一句话说得好:“傻子自己交学费,聪明人借助别人的学费学习。”

3.改变命运的男人

社会学家W·罗伊特·华纳说过,美国的理想是建立在每个人都能“成功”这个信念上——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的主要方法,就是教育。华纳又说,经营事业的人,必须利用人事考核、训练计划以及升级规定,来提供各种进步的机会。

许多公司都已编列预算,为他们的职员提供特别的训练计划。其他许多的公司,对那些具有进取心和创造力,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金钱去接受特殊训练的职员,常常会给他们升级的奖励。

许多成了名的人,都是因为曾经利用时间研究学习才得到成功的。查理斯·C.佛洛斯特,本来是佛蒙特州的一名鞋匠,由于他每天都利用一个小时研究学习,后来竟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约翰·韩特是个木匠,他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比较解剖学,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终于成为比较解剖学的权威学者。忙碌的银行家约翰·拉布克爵士,也在休闲的时候努力研究,而成为著名的史前专家。乔治·史蒂芬生在担任夜间值班的时候,努力研究,结果发明了火车头。詹姆斯·瓦特一面靠制造工具为生,一面研究化学和数学,结果发明了蒸汽机。

如果这些人都对现状感到满足,这对于社会将是个多么大的损失。如果安于现状,只是为领取薪水而不再学习,那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这种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以夜间部学校上课的情形来做例子。每个星期花两个晚上到五个晚上的时间到夜间部上课的人,无疑是个有抱负的人,想要在自己目前的工作上,或者是正在准备从事其他的行业方面,表现得更有成就。

那些成功的人并不是天生就有那种能力的。他们必须学习技术,获取能够加强他们的才能的知识。即使有些人运气很好,以前就有了这些才能,但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政府的新法规,以及熟悉他的对手所采取的政策,这些通常仍需要继续研究与学习的。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理想中的高职位,有些人必须在这个世界上做那些他不太愿做的工作。但是令人振奋的是,如果他愿意训练自己,培养更好的能力,他就不会永远停留在低下的工作上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位年轻律师的故事。他曾经因为没有受过训练,只能造挖壕沟过活。他的名字叫K.O·海威希。他刚踏上社会的时候,在堪萨斯城一家贸易信托公司里当小职员。后来他移居到奥克拉荷马州的马歇尔市,进入谢尔石油公司做事。他爱上了市长的女儿爱芙琳·英格,并且和她结了婚。

不久,经济发生了大恐慌——海威希和许多职员马上就要被解雇了。他受过的训练和经验都不够,没有办法担任一般书记以外的工作,而这种书记工作,在当时是找不到缺额的。他只好接受了他所能担当的唯一一件工作——以每小时4毛钱的代价,在石油管理工程里挖壕沟。

海威希并没有挖一辈子壕沟,他这样描述自己后来的经历:“我想办法改善生活,经营了一家小型高尔夫球场,再加上我太太在一家店里工作的收入,我们那几年的生活总算还过得去。后来我又被谢尔石油公司启用了,转到奥克拉荷马州的社尔沙市工作。我的工作是在会计部门办理有关投资的文书工作——但是我对于会计工作是一窍不通的。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习。所以我到奥克拉荷马法律会计学校的夜间部会计科上课。这是我所做过的最聪明的一件事,因为这些课程使我了解到,我可以利用晚上的用功,来弥补我学问上的不足。

“经过3年的学习以后,我的薪水也加倍了。于是我马上进入杜尔沙大学夜间的法律系上课,4年内修完全部学分,得到了学位,并且通过律师检定考试而成为合格的开业律师。

“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所以我又回到夜间部上课,准备参加会计师检定考试。研究高等会计3年以后,又学了一项公众讲演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这么多年以来的夜间教育,已经使我的薪水比12年前挖壕沟的时候多了12倍。”

海威希先生除了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执业以外,并且在奥克拉荷马法律和会计学校授课——自己曾经是该校的学生。海威希先生的故事,是教育自己以获得成功的典型故事——任何一个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人都可以做到。

在学校里学了4年,或是获得了学位,并不表示你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教育;教育是必须继续不断进步的一个程序。你如果想赶得上每件事,就必须在一生之中使用各种方法不停地学习。

你感到怀疑吗?那就请你看看以下的这些人,他们都获得美国大学与学院联会所颁的何拉林·亚尔杰奖。前美国总统赫伯·胡佛,他是爱荷华州一名铁匠的孤儿;亨利·克浓上将曾经当过电话接线生,后来是华道夫·亚士托利亚董事会的主席;欧姆士·J.华特生是IBM公司的董事长,他开始管理书本(没有机器可用)的时候,周薪才两元;保罗·C.霍夫曼曾经当过行李挑夫,后来是史都德贝克公司董事会的主席。

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说,在19世纪获得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而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因为他们知道,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一把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不在乎他们拥有什么,而在乎他们知道什么和能够学会什么。

克林顿指出:“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我们的目标在于:第一,向所有的人打开社区学院的大门;第二,让二年制的学院既像大学又像今天的高中;第三,使之有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得以坚持终身学习,不会被迫停止继续深造。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假如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将会在美国爆发出无穷的良机,并改变这个国家的每一位青年人的未来。”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我们有没有条件,都要坚持学习,千万别停下来。

6.为自己挖一口井

人性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这个人性共通的弱点是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然而,规划闲暇供自己在家研读进修的工薪人士,很少在基层单位久留。他们的行动开启了步步高升的坦途,一路上消除了许多障碍,并引发有办法提携他们的人拉拔他们一把的兴趣。

在家研读的训练方式,尤其适合抽不出时间上学,或离校后又发现自己有必要多吸收一些专业知识的人。

斯托·卫尔原想做个营造工程师,并一直朝这方向打点自己,但后来美国经济大恐慌,使他的就业市场付不出他要求的收入,他盘算估量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法律,便回到学校,修习将来可以当法人律师的特别课程。完成训练之后,他通过法庭考试,很快就顺利执业了。

很多人会说:“我还要养家糊口,我不能去上学。”或者说:“我太老了。”这往往是给自己的安慰或一种借口,其实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年逾不惑,并且已婚。更甚的是,斯托·卫尔仔细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大半法学系学生需要花上4年的课程,他只花费两年就读完了。

大家都希望在工作5年、10年或15年以后,能够升级,但是很少有人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具有担任高职位的能力。他们必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同时从经验和特殊训练之中学习。

青年管理者要记住,“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不要找任何借口,积少成多,你会挖出一口又一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