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可以从报刊上、网络上“拼”出一篇漂亮的文章,但真正讲真话、讲实话的漂亮文章是无论如何“拼”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A.要点提示
毫无疑问,起草文稿必须讲真话、讲实话,否则就会降低质量、失去“市场”。就拿讲话稿来说,凡是讲实话真话的,会场秩序一定很好,因为它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凡是讲空话套话的,会场秩序一定不好,因为它不切实际、令人生厌。其他文稿也莫不如此,只有真话实话才有可读性可听性,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当然,讲真话实话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它是起草文稿的一条基本原则,是领导同志履行职责、推动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良好文风、作风、政风的现实需要。我们作为起草者,要把敢于说真话实话当作一种品格来坚持,把善于说真话实话当作一种本领来造就,把多说真话实话、减少空话套话当作一项使命来履行。
B.基本训练
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处着眼,从领导决策理政的需求中、从活生生的实践中、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找到真话实话的源泉。
2.学会带着真情实感写作吧,因为真情实感与真话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远些!再远些!让你的思维和语言避开空话、套话的**和缠绕,不管它们有多么“正确”、多么漂亮、多么气势非凡。
4.记住:说真话实话既需要胆气,也需要智慧。同样的真话实话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效果是不同的。
C.实例印证
[实例一]摈弃“官腔”,直抒胸臆
一篇迟到的民情日记——兼《民情日记》序
读完这本《民情日记》,真的有点激动,很想说点什么。其实,这种感觉早在开展“三同四民”活动期间相关报刊连续刊登驻村工作队员所写《民情日记》的时候就有了,每看一篇都有点爱不释手,生怕遗漏了它们、怠慢了它们。真的,看过很多同志写给我的工作和思想汇报,但很少像看《民情日记》这么认真过、感动过,其中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华章丽句,但很朴实、很真纯、很有人情味,恰恰因为这一点,使我更加看清了简单的深刻其实比复杂的肤浅要可贵得多。
在此,我谨向这些日记的作者以及由于容量所限未能入选本书的其他日记的全部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说来惭愧,有些时候我可能低估了我们的干部。曾经为少数单位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严厉呵斥,曾经为少数干部的华而不实、脱离群众而尖锐批评,但是,当我细读《民情日记》的时候,却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层耀眼的亮色——不管名利的欲望多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不管社会各界对干部作风和党群干群关系有多少负面的评价,其实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党对人民是有感情的,对事业是负责任的,那种受共产党培养教育多年所沉积的觉悟和良知是不会被世俗的尘垢掩盖和泯灭的。请看:“老百姓的生活再难,也保有一颗善良的心,感恩的心,一点点的帮助就让他们感激万分。我们今后要多深入基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朴实的语言,展示的是多么真诚的内心情感;请看:“孩子,阿姨能为你做些什么?”深情的问候,表达的是对留守儿童的关切之情;再请看:“我们要经常性地交‘穷朋友’、看‘远亲戚’,让横隔在我们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缩得越来越短,甚至是零距离为好”,深刻的感悟,印证的是干部下基层学做群众工作有多么的重要。总之,这些日记记录的是百姓事,体现的是公仆情,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生动教材。
尤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日记中看到一种伟大的“回归”——党群干群鱼水关系的回归。不是吗?我们曾经为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乃至恶化而忧心忡忡,曾经为少数农民群众享受了农村改革成果却又对党员干部抱着“有吃有穿不求你,没病没灾不靠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解决问题就告你”的态度而寝食难安,但是在这次活动中,下乡干部通过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解农家忧,这种隔阂一下子消除了,那种久违的“亲情”又回来了。当年迈体弱的夫妇因住房困难得到解决而向工作队员下跪致谢的时候,当孤苦无助的留守儿童眼泪汪汪地接受工作组救助的时候,当村民们竞相邀请工作队员到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当工作组撤离时村民们自发馈送食物燃放鞭炮依依相送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和感受?的确“久违”了啊!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这不正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所需要的吗?不正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需要的吗?不正是值得任何一个对党忠诚的党员干部高兴、欣慰和珍惜的吗?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常老百姓虽然对干部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骨子里还是对共产党有感情的,对党的干部还是理解和支持的;只要我们对老百姓好,他会对我们更好,只要我们帮他解决哪怕一个小小的困难,他一辈子都记得。
这就是党心所系,民心所向。
这就是党的执政根基所在,事业兴旺的依靠所在,社会和谐的支撑所在。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让这种觉得“久违”了的融洽的干群关系不再疏远而长久保持下去?如何让那些站在村口含泪相送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不是一时而是永远、不是表面而是发自内心说“共产党好”?如何让我们的各级干部永远保持着日记中所记载的那种深刻感悟和爱民情怀?
真的,工作组不能“撤”啊!你看,还有那么多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需要修复,还有那么多矛盾纠纷需要调处,还有那么多垃圾需要清扫、污染需要治理,还有那么多孤苦老人需要温暖、那么多留守儿童需要关爱,还有那么多农民兄弟需要文化和技能、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怎么就撤了呢?怎么吃了几顿农家饭、做了一点小事就匆匆回来了呢?而且,为什么有些实际问题本来日常工作就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而非要等到干部集中下基层才得以解决呢?
也许可以这样安慰乡亲们:放心吧,市委制定了干部下基层制度,我们还会回来的!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机关单位帮扶贫困村和“百企联百村”活动,我们还会回来的!但是,仅仅“回来”就够了吗?我们会成为群众门前的“过路客”吗?为群众办实事会成为“一阵风”吗?我们这些饱蘸深情的民情日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吗?
的确,干部下基层不过是一种形式,关键是我们心里是不是时刻装着群众,是不是把群众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有些同志曾经认为:农村分田分山到户了,群众日子好过了,可以不用管那么多了。实际看来并非如此,如果不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果忽视和放松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应有作用,一句话,如果群众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难无人帮,那么老百姓不仅不会说“共产党好”,而且迟早要出大问题。还有的同志认为,如今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了,通信工具也发达了,我们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就行了,没必要经常到农村去瞎转悠。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群众最重感情,干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理农家事这种“传统”的办法永远不会“过时”也不应该“过时”,这就像走亲戚,再亲的亲戚也要常常走动才会有“亲”,否则就会疏远。
看来,要想从根本上防止这种“疏远”、永远维系与群众的这份“亲情”,还是要从观念上、思想上、感情上解决问题。从观念上讲,很多时候我们都感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难做,有时还抱怨群众不听话,但反思起来,其实问题的根子还在我们自己身上。毕竟时代不同了,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增强了,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强烈了,如果我们还是用老观念、老眼光来看待群众、看待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那肯定行不通。从思想感情上讲,我们经常讲自己是人民公仆,既然是公仆,为群众排忧解难就是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但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当作一种“恩赐”,有时还沾沾自喜,希望群众对我们感恩戴德。这就没有真正把自己摆在公仆的位置上,说到底还是思想感情上同人民群众不亲、不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这本《民情日记》结集出版之际,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要我为之作序。但读完这些日记之后,突然觉得有几分惭愧,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我虽然也到挂点村去了几回,但因忙于其他事务,竟忘了按规定要求写民情日记,这才匆匆“补课”,算是一篇迟到的民情日记吧。
[实例二]用“心”说话,以“情”言志
“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追思贾克玖同志先进事迹手记
贾克玖同志逝世虽已半年,但回想起来,其音容笑貌犹在目前,仍感深深的悲痛和惋惜。他是我的农民朋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支书。他去世前20天我去他家里看他,大家都有意回避他的病情,都把沉痛和惜别的泪水硬往肚里吞。他去了,但他的精神不死。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他的一句格言:“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就是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
“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这句话不是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却朴素而深刻地揭示了党员干部应负的责任,展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初心本色。是啊,在革命战争年代,苏区干部“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群众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都管到,所以群众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正是这种鱼水般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为我们党夺取政权赢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如今,我们党作为一个执政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同样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获得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说“共产党好”。而要让人民群众说共产党好,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像贾克玖同志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为民,廉洁奉公,为了经济发展、为了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信任和拥戴共产党,我们党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纵观中国的发展、我省我市的发展,不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贾克玖同志那样能够“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的优秀党员干部,才有今天这样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吗?
“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而是要身体力行去做的;不是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做到就可以的,而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做到才能奏效的。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的一分子,都代表着党的形象,所以老百姓看共产党好不好,首先是从身边的党员干部身上看起的,看你是不是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看你是不是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看你是不是大公无私公道正派,看你有没有背叛写入党申请和面对党旗宣誓时喊出的铮铮誓言,以此来决定对你的信任程度,进而决定对党的信任和拥戴程度。如果像有的党员干部那样,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吃喝玩乐,挥霍浪费,老百姓会说共产党好吗?如果像有的党员干部那样,信仰动摇,理想迷失,消极颓废,牢骚满腹,老百姓会说共产党好吗?如果像有的党员干部那样,华而不实,怕苦畏难,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经济长期落后,百姓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老百姓会说共产党好吗?如果像有的党员干部那样,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对百姓合理诉求不予解决,甚至侵犯群众利益、剥夺群众民主权利,老百姓会说共产党好吗?如果像有的党员干部那样,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老百姓会说共产党好吗?……凡此种种,尽管是极少数,但足以警示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莽莽秀林,毁于虫蛀!而事实也无可辩驳地证明:凡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的地方,经济就发展,人民就受益,党群关系就融洽;凡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的地方,尤其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干部不公不廉、不为群众办实事的地方,不仅经济难以发展、群众得不到实惠,而且矛盾百出、怨声四起、问题成堆,党群干群关系就会日渐恶化,党的威信和形象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度警醒吗?
“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要求每一个支部都是一座坚强的堡垒,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每一个干部都是一名合格的公仆。贾克玖、李天平、汤怡妹、雷君锋,还有黄启才、王茂华、谭良才、曾凯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英模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全市20万共产党员都能像他们那样做,一个村的党员能让全村人民说共产党好,一个县的党员能让全县人民说共产党好,一个机关单位的党员能让全体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说共产党好,一个企业的党员能让全体员工说共产党好,一句话,所有共产党员都能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那么,何愁事业不兴、经济不旺、党群不和、局面不稳?关键是,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始终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党章》、贯彻《党章》,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要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和“学英模、树正气、促和谐、谋发展”活动,让先进人物的精神在每一个支部和每一个党员干部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一句响当当的诺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愿这句话成为全市共产党员、各级干部的座右铭,成为推进科学发展、赶超进位、绿色崛起的强大动力,成为点亮美好明天的精神火炬!
D.秘书心得
武侠小说中,武功练到了一定境界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招胜有招。文稿写作,其实也有相似之处。这两篇例文,没有固定的模式、规则和结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工整的对仗排比,没有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以平白的叙述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牵动着人们的思绪。文章发表后,一些“懂行”的机关干部和基层领导打电话来说:“这一定是领导亲笔写的,你们这班秀才肯定写不出。”
他们猜得没错,这两篇还是我用电脑誊清的。记得当时,我一边看原稿一边输入,好几次想停下来拍案叫好,身上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相信,这就是真话实话的力量,是感情的力量。
其实,我们平常写稿子,也想讲真话、实话、动听的话,但为什么总也讲不好?从领导的诸多文稿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一是扎实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历,才能厚积薄发,写出有用的“干货”。那些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极具说服力和冲击力的思想见解,可不是闭门造车可以得来的。二是清晰的逻辑思维。讲真话、实话也需要技巧,无的放矢、乱说一气,只会适得其反。如《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一文,从老支书的一句话拓展开去,引出对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的分析和思考,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确实有振聋发聩之效。三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起草文稿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带着对事业的热爱和敬畏去写作,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感情去写作,有真情实感才写得出真话实话。反观我们这些初学者,有时候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交差了事,自然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