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磨砺篇

9.政研室的昼夜静悄悄

字体:16+-

说到秘书,人们通常以为只指办公厅(室)的文秘人员和领导的专职秘书。其实,政研室的工作性质与办公厅(室)的政务工作差不多,都属于参谋辅政部门,所以其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是秘书性质的工作。不过在具体的职责界定上,各地做法并不一样,有的专门负责调查研究,有的除了调查研究,还承担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等文稿的写作任务;到了市县两级,有的还与办公室文秘人员混合使用,共同承担领导交办的调研和写作任务。

然而,与办公厅(室)相比,政研室总是显得清冷得多。走到那儿,人们会发现那里的日日夜夜都是静悄悄的,静得像没有人一样。何以如此呢?

一个原因是,思考和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这是一个充满寂寞、需要寂寞而且只能寂寞的地方,这是一群坚守寂寞、习惯寂寞而且必须耐得住寂寞的人。但他们在这寂寞中洞察着四海风云,把握着时代脉搏,汇聚着社情民意,酝酿着发展大计;在这寂寞中燃烧着智慧,奔涌着才思,奉献着忠诚。他们是寂寞中的思想者和耕耘者。那一道道紧蹙的眉宇和一阵阵轻微的纸页翻动声、键盘敲击声,就是他们寂寞而又并不寂寞的全部存在。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虽然也是为领导决策服务,但他们所处的“地形”却远不如办公厅(室)优越。办公厅(室)文秘人员毕竟与领导朝夕相处,地位特殊,所以前来联系工作的人多、办事求助的人多,甚至前来“联络感情”的人也为数不少,可谓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而政研室工作人员呢,与领导虽然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除了腹中那点墨水、手头那些文章,既无职又无权,人家用不着找你求你,被人视为清水衙门、“边缘”部门,自然门庭冷落,少有他人光顾。

不管出于哪种原因,政研室的昼夜总是那样静悄悄,静悄悄……

就是在这种静悄悄的环境下,那一年,我从办公室正科级秘书岗位上被提拔为政研室副主任。虽然是提拔,办公室的同事却反应不一,有的说,去那边边角角的单位干吗啊,不如在这熬着等位子!也有的说,不管怎么说也是上了个台阶……

虽然我心里也有点不情愿,但还是怀着“也好”的心情走马上任了。很近,同一层楼,与原来的办公室只隔两道门,那感觉却像从菜市场一下子走到了庙堂里。太静了。太不习惯了。新来的市委书记找我谈话时说:“我知道你写作上有两下子,到那去把调查研究这块工作好好抓起来,好不好?主任长期生病不能上班,你就放手大胆干,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好不好?”

几个“好不好”把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说了几声“决不辜负”。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才得知,政研室之所以“静悄悄”,如果排除世俗因素的话,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调研成果较少得到领导重视和采纳,对领导决策没有起到应有的参谋辅助作用。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工作人员干活不卖劲吗?不像。翻阅那一篇又一篇厚厚的调研报告,从材料到观点,从结构到文字,看不出有什么明显毛病,足见大家是下了功夫、花了心血的。那么是领导不重视吗?也不完全是,有些调研题目本来是领导交办的,但辛辛苦苦写出来了却没被采用。这样,就不能不从调查研究的方法上、质量上来找原因了。我和大家关起门来“静悄悄”地分析思考了几天,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症结之一,调研题目抓得不准,与决策需求脱节。这就像企业开发新产品必须事先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需求一样,搞调查研究也必须围绕领导决策需求这个“市场”来选题,什么“适销对路”就选什么题,否则就会造成“滞销”,下再大的功夫也是白费劲。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握宏观大势,了解各项工作运行情况,吃准领导决策意图,把题目选准选好。具体的方法,一是自己选题目,然后交领导审定,领导认为需要搞就搞,领导不感兴趣、认为不需要搞就别搞;二是向领导要题目,看领导需要做哪方面决策或决策需要提供哪方面的论证意见,把领导意图弄清楚再去搞;三是向基层、向实践找题目,看哪些问题需要引起决策层重视、形成决策性意见,领导同意了再动手。大家说,过去的工作就是这方面有欠缺。一个个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领导不给题目就不敢去找,或者虽然找了,但一看领导不耐烦就吓得赶紧往回缩,于是关起门来自己想当然地找题目、定调子,难怪要吃力不讨好。

症结之二,调研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问题导向”。同起草重要文件、领导讲话一样,调研工作也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才具有决策参考价值。这就要求在调研活动中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表象更要抓住本质,既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全局,从而为决策提供充分的而不是片面的、客观的而不是虚假的、深刻的而不是粗浅的事实依据。大家体会到,过去我们在调研活动中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有时甚至是坐在办公室仅凭翻材料、看报表、打电话了解情况;而起草调研报告时又太刻意、太拘泥于做文章,不惜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说理、论证、咬文嚼字上,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中看不中用,因为文章偏离了解决问题、推动实践的正确方向。

症结之三,提出的意见建议不对路、不管用。毫无疑问,领导看一篇调研报告好不好,关键看它是否抓住了根本、切中了要害,研究成果是否对决策有帮助,是否能让人有眼睛一亮、茅塞顿开那种感觉。如果是这样,即使文字粗糙一点也没关系,因为领导不是报刊编辑,不是语文教师,他所关注的不是文字而只是意见建议的实用价值。而有些同志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与领导需求相背离,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么笼统、抽象,动不动就是“战略”“对策”“思考”之类的词儿,看上去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实际上离题万里,空洞无物;要么脱离实际和现实可能,乱喊口号、乱提目标,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么照搬照套、陈词滥调,你不说领导也知道,说了也白说;要么表述欠妥,词不达意,绕来绕去说不到点子上,让人不知所云。如此,调研成果被“浪费”就在所难免了。

症结之四,缺乏对调研成果的“包装”和“推销”技巧,以致“养在闺中无人识”。看起来这是个小问题,实际上并不小。政研部门的工作辛苦而又清苦,调研成果能得到领导认可和采纳,是他们最高的追求也是获得的最高奖赏。但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领导同志一般都很忙,对调研报告未必每一篇都会通篇细看,有时即使是他自己交代的调研题目,也是粗看几眼就丢在了一边。这样就有一个如何“包装”“推销”调研成果、使之引起领导重视的问题,否则就会造成浪费。实践让我们悟出了一些“技巧”,比如:尽量把报告写短、写精,让领导有时间、有兴趣去看。有的同志喜欢动不动把报告写得很长,洋洋几万言,厚厚一大本,好像不长就显不出水平,就不像调研报告。殊不知,如今别说是领导,就是一般人也讨厌长文章,根本不愿看。当然,有的报告题目较大、内容较多,的确需要长一些,那就写一个摘要放在报告前面,让领导一看就知道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吸引他看下去。又如,在写法上,重要的观点、对策不要夹杂和淹没在一般的文字叙述中,而要把它放在标题上,或标以黑体字使之醒目,以求抓住领导注意力。再如,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先向领导口头汇报,提示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对策建议,以期得到领导关注。总之,出了调研成果,就要敢于反映、善于反映,使之能为领导决策所用,千万不能只顾闷头写作,以为写完了任务就完成了,那样难免要做大量的无用功。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全室人员调整了工作思路,改进了方式方法,调研工作慢慢“热闹”起来,领导向我们交题目多了,调研成果被采纳的多了。那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市委安排有关领导成员分别领题调研,为制订改革方案提供依据。我们政研室主动请缨,向书记提出想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得到书记同意。为什么选取这个课题?我们分析认为:我市属于传统农业地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做大总量,而体制改革的本来意义就是要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极大地释放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生活力,由此,具有“船小好掉头”优势的个体私营经济就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作为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报告出来了。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方面开展一场“静悄悄的急行军”;提出的主要发展方略是实行“三先三后”,即先发展、后规范,先放开、后完善,先扶持、后受益。报告上交后,我们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相信这一调研成果一定能产生轰动效应。

果然,不只是“轰动”,而且还有点儿“震动”。在四套班子成员参加的调研成果汇报会上,领导们对我们的报告反应不一,赞成者有之,怀疑者亦有之。有的说,什么“静悄悄”,什么“急行军”,这些提法符合上级精神吗?会不会过头了点儿、胆子太大了点儿?有的说,“三先三后”的提法恐怕有失规范吧,那三个“后”,搞乱了怎么办?出了问题怎么办?这时,书记点名让我发言。说实话,我一个小萝卜头还从来没有在这种大场合发过言,心里还真有点发怵,但还是鼓足勇气“闪亮登场”。我说,所谓“静悄悄”,意思是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不争论,不犹豫,认准了的路就坚定不移走下去;所谓“急行军”,意思是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基础差、档次低,但机制活、潜力大,应该放胆、放手、放量加快发展,大幅度提高其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所谓“三先三后”,意思是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放水养鱼,养鸡下蛋,让其先发展起来再说,出点小问题小毛病也不要紧,回头再慢慢治理。现在广东、浙江、福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很快,虽然社会上也有些不同看法,但主流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我这么一汇报,很多领导同志都表示赞同。最后书记讲话,对我们的调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当场布置有关部门据此研究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后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推进体制改革、扩大劳动就业、做大经济总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研室的昼夜,还是那样静悄悄……

但不再是那种空洞、清冷的静悄悄,是充实、热闹的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