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想来真是至理之言。从前我自己当秘书写稿子时,一味追求领导的“同意”二字,站不到领导那种高度,体会不到领导的追求和境界,所以一旦稿子没过关,总是埋怨领导太较真、太苛刻,对有些领导亲自改稿、写稿更是觉得不可理解。后来自己当了领导,才理解了领导的良苦用心。是呀,公文写作事关领导决策能否得到准确表达、各项工作能否正常运转,作为领导者不仅要严格把关,而且要当好“良师”,带出“高徒”,让文字工作更好地为决策理政服务。
领导者首先要具备为“师”之能,善于驾驭大稿写作
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的经历,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甜酸苦辣,但让我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能力,也让我在担任领导职务之后能够较为娴熟地运用讲话、文件等重要文稿去指挥和推动各项工作。反过来,当领导的经历又让我认识到,领导者自己首先要当公文写作的“明白人”,要学会并善于驾驭重要文稿的起草,这是从事领导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一篇文稿要表达什么思想、提出什么任务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单靠秘书是想不出来或者想不完整、想不准确的,他们由于阅历、见识、经验的局限和站位的不同,只能起参谋辅助的作用,主要还得靠领导者自己深思熟虑、拿出主见。只是,有的领导同志往往忽略这一点,要么不动脑筋思考,只叫秘书去写,秘书怎么写就怎么念、怎么用,要么只会说、只会干而不会写,当然就谈不上做文稿写作的“明白人”了。
所谓驾驭重要文稿起草,指的是领导者自己担纲主导,明确交代写作意图,然后由秘书执笔起草,最后交自己审核定稿,或主持某种会议集体讨论定稿。就以我自己为例吧,当年作为市委书记,我要在每年年初的某个会议上发表讲话,布置全年工作。讲什么呢?总体思路是什么?目标任务怎么提?要突出哪几个重点?要采取哪些保障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我一般会躲在某个僻静的地方思考几天,先拿出个“盘子”;有时也会发挥秘书班子的作用,让他们一起思考,采纳他们的意见建议,然后交由班子集体讨论,吸收各分管领导的调研成果。形成一致意见后,再布置秘书班子进行谋篇布局。只要时间允许,我会让他们先拿出写作提纲,包括确立主题、提出主要观点、列出一级二级提纲,交我审定同意后再起草。有时我自己还反复琢磨修改,提纲不成熟就不让他们动笔。这样做,既有利于锻炼培养秘书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稿子的成功率。初稿完成后还得修改,凡重大问题,先提出意见让他们改,再不行就自己动笔改。这样,就能保证领导意图得到全面贯彻,质量方面不出大的问题。
理解与宽容,有时比指责和苛求更有效
领导者善于驾驭文稿起草就够了吗?不,还要善于“驾驭”秘书的心理活动,通过体察其情绪、精神与需求等,充分激发其正能量,调动其积极性。稿子写得好,当然皆大欢喜,要是写得不好呢?领导应该怎么做?对秘书应该怎么看?这时候,对起草者是理解、宽容还是指责、苛求,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我自己就曾经历过。在稿子写得不符合要求时,特别是出现重大失误时,受到领导批评甚至是训斥,连“真没用”“笨蛋”这样难听的字眼也曾承受过。我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和很多同事一样,虽然心里不舒服,但知道领导是出于工作、有口无心,所以不至于心生怨恨或者赌气不干,只是觉得内疚和紧张。后来我自己当了领导,身边秘书没挨批评就先紧张了,心想这下完了,碰上这样一位当秘书出身的领导,以后还会有好日子过?但不久他们就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当过秘书,我懂得领导应与秘书换位思考,应该体谅秘书的难处,应该怎样看待和处理不成功的稿子。我的做法:第一,对关键处自己动笔改,而且告诉秘书我为什么这样改,让他们心服口服,并从中受到启发;第二,对无关紧要的段落,如果这样表述、那样表述问题都不大,那就尽量保留,对写得好的个别观点和段落还特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秘书有一定成就感,不至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第三,对某些应景式的讲话,在稿子基本能用的情况下,尽量用稿子,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和见解可以临时发挥;第四,在某种场合,如果觉得稿子只能这样写,但又觉得念起来太没劲,那就念稿与脱稿发挥相结合,把书面语变成口语来说,这样秘书和听众都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五,作为领导,应该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带有政治性、方向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包括主题、观点、重要提法等,至于结构、段落、文字等等则应相信秘书,只要基本过得去,就不必过于苛求;第六,如果因为稿子质量较差而对秘书提出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委婉些、艺术些,比如“这不能全怪你们,怪我事先没把意图交代清楚。”“是啊,这稿子换我自己来写也很难。”,或者是“这次写的稿子比上次进步多了,但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这样一说,秘书虽然知道是批评,但觉得好接受,心里服气,不至于感到伤了自尊、丢了面子。采用上述方法,果然管用有效,秘书们虽然感到有压力,但不会觉得紧张拘谨,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高了,写作水平也慢慢提高了。
我这样做是不是“心太软”?也许吧,毕竟是干这行出身。有时想“枪毙”一篇稿子总是于心不忍,心想算了吧,人家辛辛苦苦很不容易,再说又不是要把它写成经典著作,差不多能“过”就让它过,把那“同意”二字签下去吧!但同样因为干过这一行,又觉得不能太马虎、太迁就,否则既不利于文稿质量提高,也不利于秘书进步,于是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我认为这样做比一味地指责和苛求更有益,也更有效。而且我还认为,领导与秘书虽然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写作上应是师生关系、合作关系,这样就能让秘书既在人格上感觉到受尊重,又在写作上得到指点和鞭策,从而在一种既严格又宽松、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环境中快乐写作、健康成长。
主动传帮带:成全秘书其实也是成全领导者自己
作为领导,对秘书的理解和宽容是一种应有的情怀,对秘书的传帮带则是一种应尽的责任,这二者缺一不可。道理很简单:人们常说“秘书出力,领导出名”,这话虽不完全准确,但秘书在文稿起草中的作用的确不可替代。文稿写得好,人家多半会说领导如何如何有水平;要是写得不好呢,人家也多半会说领导的水平就那个样。所以,领导者应有“我为秘书,秘书为我”的意识,主动关心、指导、培养秘书,秘书的写作水平高了,领导自己得到掌声和好评也就多了,这也可以算是公“私”兼顾吧!
再从秘书本身来说,既然进了机关,到了领导身边工作,谁不希望成为领导所喜欢的“硬笔头”?但即使再刻苦、再聪明、再悟性高的人,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成长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如果能主动进行传帮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写作能力能快速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得以不断提高,从而真正成为领导身边得力的参谋助手。我自己就是坚持这样做的。一是说给秘书听。多与秘书沟通交流,谈时事政治,谈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谈怎样加强学习和积累资料,谈怎样修改文稿,谈自己所喜欢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如此等等,让秘书从点点滴滴中了解领导意图,把握领导特点,从而潜移默化地运用于写作中。二是带着秘书跑。无论开会、下乡调研,还是现场处理问题、外出考察和招商引资等,都把秘书带在身边,让他们听领导所言、观领导所为、知领导所思,让他们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把握各项工作运行动态,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写作素材。有人说秘书跟在领导身边,无非是干那些拎包呀端茶杯呀开车门呀撑雨伞呀之类的伺候“官老爷”的活儿,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如果把秘书天天关在办公室,两眼不见窗外事,怎能写出来好文章呢?三是启发秘书想。对有关问题自己先不作结论,而是“考”秘书:“你对这事怎么看?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这既是给秘书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是让秘书给自己提供参考意见。这时秘书不仅会觉得自己受到领导信任,而且会“被迫”站到领导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而使所写的文稿更贴近“以文辅政”的要求。四是带着秘书干。不仅明确交代写作意图,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自己动手修改文稿,这也是很管用的示范和传授。一般来说,秘书们都非常珍惜领导亲笔修改的稿子,甚至把它保存下来经常去琢磨、去领会,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五是督促秘书练。有写作任务时固然让他们练,没有写作任务时也不让他们闲着。我在几个地市担任党政领导期间,都要求秘书长对写作班子严加训练,通过举办写作讲座、写作比赛、写作讲评等形式,激励秘书们刻苦练本领,争当“大手笔”,有时我自己还应邀和秘书们一起交流写作体会。
所以有人说,我太像个“秘书型领导”,但我一笑置之。因为,领导者当好“良师”育“高徒”,不仅是提高文稿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和事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