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机关那会儿,领导大概觉得我们几个小年轻还“嫩”了点,只安排我们写写简报、信息之类的“豆腐块”,说是练练笔。练就练呗,反正由易到难慢慢熟悉吧。可是时间一长,发觉这“豆腐块”也不是那么好对付。尤其是信息,除了文字上需要精雕细刻,这“忧信息”还特别难对付。
所谓“忧信息”,即负面信息、问题信息,比如哪个地方发生了重大恶性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哪个地方出了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抓了公款吃喝玩乐典型,如此等等,反正是让人看了就神经紧张的那类信息。
“忧信息”是与“喜信息”相对而言的。所谓“喜信息”,即反映成绩的信息,比如哪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哪个工业园区新引进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哪个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出了新鲜经验、树立了某个先进典型,哪个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表彰奖励,如此等等,反正是让人看了觉得高兴开心的那类信息。
当然,不管是“忧信息”还是“喜信息”,只要不是闭着眼睛胡写乱编,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应该如实反映,既让领导掌握“下情”,又为领导做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现实依据。问题在于,我们的信息不仅要报送给本级领导,还要报送给上级领导机关,如果是“喜信息”当然没问题,如果是“忧信息”就要仔细掂量掂量了。
一般来说,衡量一级信息部门的工作绩效,是以向上级信息部门的报送量和稿件采用率为依据的。报送量倒不是太大问题,不管是长是短是好是坏使劲往上报就是了,关键是采用率。要想提高采用率,就必须十分注重信息的质量。而所谓质量,不仅要看所报的信息是否有代表性、典型性,还要看它是否抓住了领导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客观反映了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否能引起领导重视并具有决策参考价值。这样,“忧信息”自然而然就成了上级信息部门的“盘中好菜”,采用率一般都较高,甚至是百发百中。但矛盾就在这儿:“喜信息”好报而难以全部被采用,“忧信息”容易被采用却不能乱报、多报。因为从主观上讲,地方领导都巴不得多多报送“喜信息”,让上级领导知道我这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工作亮点层出不穷,那该有多好呢!要是报丧似的老是报“忧信息”,今天报这个事故明天又报那个事件,今天报这项工作存在问题明天又报那项工作捅了娄子,那还成什么话?我这个领导还怎么当?
没办法,这边要让领导高兴,那边又要提高上稿率,我们只好拼命收集和挖掘“喜信息”,“忧信息”只报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方面的,反正那跟工作扯不上太大关系。但好事情、好消息只有那么多,总不能闭着眼睛瞎编吧!只好想别的法子,或者对一般性材料进行技术处理,使角度新奇、标题吸睛;或者多报送一些对路的思路信息、观点信息和建议类信息。这些办法果然管用,我们这地方“忧信息”上得很少,而“喜信息”上稿率又不低,领导看着高兴,路过信息科门口时还挥挥手说:“同志们辛苦了!”同志们赶紧激动地回应一声:“领导辛苦!”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问题又来了:如果哪个地方出了重大事件,你想瞒也瞒不住。媒体记者跑得比兔子还快,一家伙就把信息捅到报纸上、电视上、网上了;一些群众也用手机把现场情况拍下来到处散发传播,弄得上级倒查下来,还追究你瞒报、漏报、迟报的责任。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年某学校食堂因疏于管理,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幸好处理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没有上报。但不知怎么上级还是知道了,结果有关责任人员挨了处分并被通报批评。对此,人们嘴上不好说什么,心里却有不同的想法。我们文秘人员想的是,我本来想报呀,而且我也觉得应该报呀,但领导不让报,我能报吗?如果我擅自报了,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好,那就怪领导吧。但仔细了解一下,领导也有难言的苦衷:组织上让我主政一方,我就要对组织负责、为组织分忧,出点问题不声不响处理好,尽量不给组织和上级领导添麻烦,这难道有错吗?再说,我们国家这么大,出点问题在所难免,要是动不动都往上报,上级领导又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呢?那还要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干什么?
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不过对于我来说,是典型的“屁股指挥脑袋”,当了领导以后,态度就来了个180°大转弯。当领导不容易啊!作为一方主官,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民生是“第一政绩”,什么事情都得管,疏漏了哪一件都不行。不过相比较而言,我们最担心、最揪心的还是稳定问题。要说发展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指标不好看顶多挨批评、不提拔就是了,何况还有时间去弥补;民生嘛,好事一下子做不完,慢慢做、认真做下去就是了,有些事一时做不好也有理由可解释;唯独稳定这事儿不好弄,不出事就好,一出事就惊天动地,麻烦无穷,不仅给上级添乱,还给本地形象抹黑,弄得里外不是人。所以我们平常最怕维稳办、公安局、信访局、应急办、防汛防火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打电话,一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心惊肉跳。记得那年大年初一,我正在老家陪老母亲欢度春节呢,突然手机响,一看是安监局局长的号码,登时跳了起来,没等他开口就问:“出什么事了?”对方哈哈一笑:“没事没事!书记,给您拜年!祝您新年吉祥,全家幸——”我没好气地吼一声:“省点事吧你!你小子不打电话就是最好的拜年!”
不过没办法,该来的还是会来,经历过几次“忧信息”的冲击后,我们心里反倒慢慢淡定些了,对报喜报忧的问题认识也更清醒了。首先,无论领导还是文秘人员,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使信息工作能真正发挥辅助决策、促进工作的作用,千万不能仅从领导政绩、对外形象着想而报喜不报忧,导致信息失真。其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应增强对“忧信息”的心理承受能力,督促下级平时严加防范、堵塞漏洞,出了问题吸取教训、坚决整改,不必因为出点问题就大惊小怪,在“面子”问题上顾虑太多。最后,要十分注重“忧信息”的质量,情况要清楚,定性要准确,表述要严谨,是怎样就怎样,既不夸大也不缩小,防止某些人误解或钻空子。如今社会上喜欢看“热闹”的人很多,越是热闹他越兴奋越来劲儿。只要我们坦诚相告,反倒是一种对公众负责、乐于接受社会监督的良好表现。
人们怕出“忧信息”,但也应感谢“忧信息”。忧,不仅是一种无法回避和掩饰的客观存在,更是一记催人清醒的警钟、一股促人奋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