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伟大的祖先用他们伟大的智慧创造了一件伟大的工具:笔。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无数支笔挥洒起落,载文载道,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史学家用笔描画历史的真相,让人们记住风云变幻的前天和昨天;哲学家用笔撩开真理的面纱,让人们窥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文学家用笔揭示人性和生活的本来面目,让人们感受真善美的熏陶;政治家用笔展示宏大的抱负,让人们看清前进的方向……
是的,笔,在执政者手中是一支有力的指挥棒。
执政与执笔,密不可分。
重视“用笔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还专门下达过《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就领导干部讲话、重要文件形成过程中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必须认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必须提高文稿质量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今后,领导者(指各级党委的第一书记、分工负责某一方面工作的书记,国家机关的部长、省长、市长,其他各部门、各单位类推)个人的重要讲话、报告,一律要亲自动手起草。领导机关的重要文件,一律由领导者(或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或由若干人合作,一人负主责)亲自动手,亲自指导、主持起草工作。……分管某一方面工作的领导者,对于自己领导范围内的重要文件,要亲自动手,亲自主持、参加起草工作,在自己主管的会议上的主要发言和会议结论,也都要自己准备。”文件还特别指出:“领导干部的讲话、报告,作为精神产品,应是他们的大脑这个加工厂制作出来的。”还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起草重要文件,这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领导工作中的原则性的问题。现在重申这一原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和领导能力,改善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
时间过去几十年,重温这份文件,仍觉得很亲切,很有指导意义。其核心要义可以理解为:用笔领导。
用笔领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毛泽东同志无疑是公认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虎帐拟电文,倚马草军书”,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主要靠电报指挥战争,亲拟电报达几千份。他不仅坚持自己署名的文章自己写,还替党中央写文件,替报纸写发刊词、社论、编者按,替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写新闻报道、时事点评,有时还替其他领导人写讲话、拟电文。他一贯提倡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认为这是一种好的作风,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他在1958年1月发表的《工作方法六十条》一文中还明确要求“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这一切,都是对“用笔领导”的生动示范和完美诠释。其他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十分重视“用笔领导”,很多重要讲话、文件,特别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许多光辉文献,都是他们亲笔起草或主持起草、修改审定的。
可见,重视“用笔领导”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中,善于“用笔领导”者也大有人在。但也有的同志对此不以为然。有的认为,耍笔杆子是秘书的事,哪里是领导的事?若是这样,那还要秘书干吗?有的能说不会写,或者能干不会写,无论什么场合、什么会议,做什么讲话,哪怕几句短短的主持词,也要秘书备好稿子。有的虽然能写,但不屑于写,一旦当了领导,哪怕只当了个小小的科长,也端起领导的架子,什么具体事情都不愿干,更别说写材料这种“苦差事”了。
看来,要让大家自觉做到“用笔领导”,还不是那么容易呢!
领导动笔,好处多多
其实,领导自己动笔写稿或改稿,不仅合乎“用笔领导”的要求,而且能感受到种种好处。
其一,可以直接、真实地表达领导者个人的思想感情。领导者表达思想、布置工作,不仅带着责任感,很多情况下还会带着某种感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热情洋溢,或慷慨激昂,以不同的色彩伴随着语言的流动。而感情这东西是很“自我”的,是有感而发、由心而生的,是任何其他人,包括秘书都代替不了的。领导自己动笔,就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真实、更痛快淋漓,从而达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效果。
其二,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领导者的决策意图和主张。任何重大决策部署的形成,固然需要经过调研论证、集思广益,但“一把手”无疑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他怎样把个人的主张变成大家的主张,或者怎样归纳大家的意见最后拍板定夺,其他任何人都是不可替代的。领导者自己用笔把意图写出来,肯定比秘书班子通过记录整理、揣摩领会而写出来的东西要完整、准确得多。
其三,可以体现个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同样处在领导岗位,同样决策办事情,同样讲话、发文布置工作,不同领导的风格、特点是各不相同的。自己动笔,直抒胸臆,所好所恶跃然纸上,所思所虑见诸笔端,真话实话就会多一些,空话套话就会少一些,机关文风就将大大改进。
其四,可以倒逼着自己多学东西,多长本领,提高综合素质。秘书写作需要加强学习,领导者自己动笔也需要加强学习。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功底,需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掌握“外情”,需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当发现自己某方面的知识不足时,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思考,这样无形之中也使自己长了才干,增了底气。再说,作为现代领导干部,会说不会写不行,会写不会说也不行,会说会写不会干更不行,应该是能说能干又能写才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自我加压,勤学苦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其五,可以缩短成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一篇重要文稿如果由秘书班子来完成的话,通常需要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了解领导意图、拟制写作提纲和起草、修改、送审、再修改、再送审等若干环节。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碰到抢时间、赶任务的时候,这样做就显得费时费事,还不一定能达到领导的要求。所以,领导者若能成竹在胸并亲自动笔,就省去了许多麻烦,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是的,“用笔领导”其实是一种洒脱:不人云亦云,不矫揉造作,让一个真实的自我毫无障碍地得以表达和展示。是一种气度:就像将军手握令旗决战千里,像指挥家挥动银棒奏起美妙的交响,让笔尖调动一切力量和智慧为实现美丽梦想而奋斗。是一种潇洒: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激扬文字写在坚实的大地上。
“用笔领导”绝不是排斥秘书的作用
当然,倡导“用笔领导”并不是说所有的机关文稿都非得由领导自己动笔。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个人体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下几种材料适宜亲自动笔:
(1)带有战略性、政策性、方向性的重要文件,如发展思路、重要工作部署、重大问题决定等,因为它们关乎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领导同志理应亲自思考、精心谋划,即使自己不动笔,也要主持起草并亲自审改定稿。
(2)布置重要工作、表达重要思想见解的讲话稿,如动员部署性讲话、党课讲稿、演讲稿等,它们都关系能否有效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能否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最好是亲自起草或主持起草。
(3)以领导个人名义发表的文章,包括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和言论、手记等,这些文稿需要表达作者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特的“个性”,最好自己动笔,秘书代笔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4)各种批示,包括在请示性文件、简报、汇报材料、信访件等材料上作批示,不仅是一项常态性的领导工作,也是一项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用笔领导”方式。某件事行还是不行,某项举措对还是不对,某个问题应当怎样处理,某项工作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某种经验应该怎样总结和推广,等等,领导一旦做出明确批示,即成为领导意图,下级就好遵循和执行。可见,作批示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字水平,还需要有主见、有决断能力。有的同志连作批示也要秘书拟稿,这显然是不妥的。
还要提及的是,倡导“用笔领导”,绝不是排斥秘书的作用。除了一般性文稿由秘书完成、有关重要文稿由领导授意秘书执笔以外,即使是领导亲自动笔,也离不开秘书的参与和帮助,如收集素材、提供建议、推敲观点、修饰文字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应该向秘书学习,汲取他们的智慧和长处,充分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秘书也应向领导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经验,从而更好地为领导服务,为“用笔领导”提供支持。
写到这儿,眼前突然闪现出那幅大家所熟知的照片:延安窑洞,灯火通明,毛泽东端坐窗前,凝神思考,挥笔疾书。他在写什么呢?不知道。只知道那支巨笔正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浴血拼杀,正引领着一个苦难而觉醒的民族挣脱屈辱、走向新生……
感谢那位摄影师,他把那个辉煌瞬间固定为永恒,让我们时刻感受到“用笔领导”的风采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