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召性语言即那种带有鼓动、激励、煽情色彩的语言,其作用在于让人们认清方向,坚定信心。振作精神,统一步调,为着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相对于叙述性语言的平实、议论性语言的冷静、令使性语言的严肃、抒情性语言的优美,号召性语言平添了几分奔放与豪迈,在人们心中激发出巨大的精神能量,因而在领导讲话中特别是部署性、动员性、演讲性讲话中被大量运用。
在正式的会议讲话中,号召性语言较多用于结尾段,以召唤的语气、昂扬的语调和强烈的节奏感,把全文推向**。翻开地方党政领导的讲话,很多都以“同志们”开始,以“为……而努力奋斗!”“高举……伟大旗帜,沿着……道路奋勇前进”“为……做出更大贡献”等语言收尾。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格式,语言、句式可以有多种变化。别看结束语只是短短一段话,但往往让起草者或讲话者十分看重,常常为如何讲得新颖、精彩,有节奏感、气势感和号召力、推动力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有时,结束部分还不止一个段落,而由若干较小自然段组成,一些庄重严肃的重要讲话或工作报告还各以一句“同志们”带一个自然段,层层推进,步步升华,如一排排汹涌大浪连绵而来,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号召性语言有时用于即时动员,如战前动员、抢险动员、赛事动员、重大群众性活动动员等,或念稿,或脱稿,或即兴发挥,一般都较简短,从头至尾都用号召性语言,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据说当年拿破仑率领部队在意大利作战时,战士们极度饥饿和疲惫,作为最高统帅的他此时振臂高呼:“弟兄们,我将带你们到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去,脱离食不果腹的窘境!”战士们登时精神大振,奋勇杀敌,势不可挡。占领米兰后,拿破仑察觉到战士们的需求已变成为尊严、为荣誉而战,于是又换了一种激励口号,他极力赞美战士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家乡的英雄,“当你们回到家乡的时候,你们的乡邻会把你指给大家看的。他们会说,看哪,这就是在伟大的意大利战役中英勇奋战、创造奇迹的英雄!”一番话又把大家的**燃烧起来,很快夺取了战役的全面胜利。难怪路德维希在《拿破仑传》中评价说:“拿破仑一大半的胜利,都是由他说话的魅力获得的。”
运用号召性语言,既然要鼓舞和激励他人,就要有力度、有气魄、有强烈的感情。如果软绵绵、冷冰冰、有气无力,那自然达不到号召的效果。在词句搭配、语言运用上,要创设一种高昂、阳刚、催人奋进的气氛,包括:注意运用带有鼓动性、激励性的词句,如“坚决”“奋斗”“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等,使之充满力量和动感;适当运用四字格、排比句,使之节奏鲜明、富有气势;语言力求简洁、清新、典雅,等等。当然,文无定式,号召性语言丰富多彩,究竟怎样运用为妥,得看实际情况而定,各人尽可因文制宜,妙笔生花。
下面是一位领导在“全面打响‘三大战役’,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结尾:
同志们!高昂的**,是争先进位的根本;踏实的作风,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打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三大战役,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小康目标能否实现。我们要坚决克服和防止自满心理、厌战情绪,坚决克服和防止华而不实、光说不做的不良作风,在发展速度上变“慢走”为“快跑”,在壮大产业规模上变做“加法”为做“乘法”,实干苦干,精细操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同志们!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剩下八年时间。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账、任务账,八年时间太宝贵、太短暂。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接力赛,而我们这一届班子恰恰是打前锋、攻难关的一届。八年后,如果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老百姓就会说我们没吃冤枉饭,我们自己也感到欣慰和骄傲;反之,如果在奔小康的进程中落后掉队,老百姓就会骂我们无能,我们自己也问心有愧。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重任如山,更呼唤龙马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善谋实干,就一定能在“三大战役”中打出气势、打出水平,就一定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再创佳绩,就一定能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这个结尾用了两个自然段。本来只用前一段也可以的,再加上后一段,气势、力度又陡然大增,充满**的语言、铿锵有力的排比,有如号角声声催人急,迸发出强大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