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语言篇

八、幽默语言

字体:16+-

幽默一词属舶来品,最早由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运用于他创作的《人体互异》《人各有癖》两部幽默作品中,后经林语堂先生移入我国。他解释说:“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等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

也就是说,幽默能给人带来轻松快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它有助于缓和气氛,消除敌意,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凡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有良好的人缘,能够有效缩短与他人的距离,获得他人的好感和信赖;在工作中能始终保持良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好工作;在智力表现方面则显得机智灵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不难想象,生活中如果少了幽默语言,将会失去多少快乐、多少欢笑、多少生动的色彩。

一般地说,幽默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比如小说中的幽默,使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鲜活有趣;相声和小品中的幽默,让听众捧腹大笑,心情愉悦;还有人们日常津津乐道的某些“段子”,成为消遣的谈资,快乐的伴侣。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幽默语言也常常在领导讲话中得到运用。恰到好处的幽默,能使语言多姿多彩,或生动有趣、愉悦人心,或启迪心智、深入浅出,或机敏应对、化解危机,或展示个性、增加魅力,因而得到听众欢迎。这就难怪,一些幽默风趣的领导者讲起话来,现场秩序总是很好,人们凝神静听,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觉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但是,幽默语言也得看什么场合而用,不可随意乱用。比如在严肃庄重的大型会议上就不宜用,否则就会显得极不严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一些中小型会议和演讲、答记者问、涉外谈判对话等场合,则可以适当使用。

运用幽默语言,还得把握分寸,不要幽默过了头,变成油滑、低俗,那就很不好了。的确有的基层领导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他为了活跃气氛,增强表达效果,出发点本来没有错,但动不动讲笑话、讲段子,甚至出现一些流俗语言,就会有损自身形象,令听众反感。由于幽默语言一般较少出现在正式文稿中,而较多出现在脱稿发挥、即兴讲话、现场交流中,更应注意出言谨慎,选用那些既有生活气息、又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幽默语言,做到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幽默得恰到好处。

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也是一位幽默大师。1949年10月,兼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的陈毅抵达南京,出席军政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准备在会上讲话。当时该校规定:男学员一律剃光头。不少男学员怕影响形象,说什么也不肯剃光头。开会前一天,陈毅用手一摸自己的头,摸到满头浓发,立即想到男学员不肯剃光头的事,决意马上剃个光头。第二天,陈毅穿戴整齐,准时出席了开学典礼。讲话过程中,他突然放慢了语速,语重心长地讲:革命事业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是一点一滴从“头”学起,从“头”做起。说到这里,他突然摘下军帽,露出闪亮的光头,幽默地说:“我跟同学们一样,从‘头’做起!”顿时全场沸腾,欢声笑语中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学员们都激动不已,散会后没剃光头的都自觉去剃了光头。陈毅元帅以率先剃光头的实际行动和幽默的语言赋予了一个新的思想——“从头做起”,达到了教育人、感召人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