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语言篇

九、模式语言

字体:16+-

模式语言即带有规范性和模式化特点的语言,它在各种类别公文中被经常、大量、反复使用,可以说,没有模式语言就没有公文,不懂得模式语言就写不好公文。

模式语言有多种表现形态。有专用词,如决策、战略、部署、计划、目标、任务、意见、方法、措施等;有专用句式,如“根据……”“为了……”“鉴于……”“既要……又要……”“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再次……又次……”等;有专用词组,如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端正作风、淡泊名利、坚持原则、严肃纪律、严格管理、团结奋进、坚持不懈、执政为民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字格;有专用排比或对仗用语,如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亲和力,出发点、落脚点、切入点、着力点等;有专用句,如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加强领导、维护班子团结、密切联系群众、加强督促检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等。另外,不同文种还有一些专用词语,如法定公文中的为盼、为荷、办理、呈报、提请、发布、下达、可否、酌情、酌定、执行等;领导讲话中的要、必须、务必、应当肯定、必须指出、不可否认、我看、我认为等。类似的专用语言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就连领导作批示也有不同的专用语,如表态方面的:同意、原则同意、拟同意、如拟;批转交办方面的:阅处、酌处,研处、妥处;请示求决方面的:阅示、酌示、审示、审签、审定。这些不同的专用语不仅针对不同的文种和事项,其中还体现着不同的含义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可随意混用。

了解和掌握模式语言,有助于文秘人员特别是写作新手熟悉公文语体特征,丰富公文语言词汇,把握公文用语规律,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适应性和规范性。有的同志说,这有何难?又不是深奥的理论、晦涩的词语,都是通俗的、明白的、大众化的词语,莫说写,就是看也看会了。其实未必,写和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比如有的报社记者被调进机关写材料,开始一段时间就觉得很不适应,写出来的东西怪怪的,说不清像什么语言,为什么?因为搞新闻工作有特定的语言体系和表达习惯,其中还有大量的专用词语,把它们运用到公文写作中来,当然很难融为一体了。另外,即使熟悉了公文模式语言,也还要有针对性地区别运用,即根据不同的文种、事由、目的、行文对象以及同类或相近模式语言词义上的差异,力求用得准确、规范,不发生偏差和歧义。

当然,模式语言也具有两面性,如果运用不好,容易造成语言的陈旧、僵化、呆板、枯燥,这也是某些文稿令人生厌的重要原因。正如有些同志所抱怨的“领导老是批评我写的稿子陈词滥调、缺乏新意,但有些话我不想这样写而只能这样写,有些词语我不想用而不能不用,一天到晚在这些陈词滥调里面打转转,哪来的新意?”这话虽然有点偏颇,但也说明如何用好用活模式语言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这使我联想起作曲家们写曲子,写来写去都是1234567那么几个音符,变来变去都是ABCDEFG那么几个调,为何能写出那么多各具特色、优美动听的乐曲?关键就在一个字:变,变曲式、变调式、变调性、变旋律、变节奏、变风格,千变万化,变幻无穷。我们的写作虽说也受到文体、语体的某些限制,但模式语言毕竟只是可用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依托它们而变:变笔法、变角度、变句式、变语气语风,加上运用不同的素材、适应不同的需要,从而写出富于变化、多姿多彩的文章。怕的是,思路不宽、词汇量不足、表达方式方法不灵活,那当然只能为模式语言所困,很难写出新意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