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无论在什么会议、什么场合发表讲话,都希望获得掌声。掌声越热烈越好,越持久越好。听,掌声如潮,掌声雷动,掌声经久不息,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何等令人欣慰、令人激动、令人骄傲啊!
掌声就是认同,掌声就是共鸣,掌声就是赞美,掌声就是人心所向。掌声让领导者脸上泛起自信的笑容,心中涌动成功的快意,脚下充满奋进的力量。掌声意味着领导的思想和主张将化作千百万人的自觉行动,意味着领导的智慧和才华将口口相传、引人仰慕,意味着某一项工作、某一项事业将迅速推进、获得成功。
真的,当人们听见列宁在莫斯科广场发出十月革命进军号令而赢得热烈掌声的时候,当人们听见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作出开展整风运动决策部署而赢得热烈掌声的时候,当人们听见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发出一声声改革开放、富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员令而赢得热烈掌声的时候,不是可以从中感受到理想、信仰、智慧、才华、人格的强烈震撼,感受到众志成城、**迸发、士气高昂、所向披靡的磅礴力量吗?
基层党政领导的讲话,由于直接面对群众,面对大量实际问题如何解决,能否赢得掌声,更是对其质量优劣的直接检验。
作为听众,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真的不该吝啬自己的掌声。构思和形成一篇讲话稿,多不容易啊!那里有起草者的辛勤劳动,更有领导者的深谋远虑和真知灼见,那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知识和能力的果实,我们报以掌声是自然的、应该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掌声都是发自内心。掌声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礼节性掌声。即领导讲话开始时和结束时,听众一般都会鼓掌,无论讲得好不好、精彩不精彩都鼓上那么几下,这是起码的礼节,体现对领导者应有的尊重。第二种是响应式掌声。即为了营造讲话效果,待领导讲到某个重要观点或某段关键性话语时,会议主持人带头鼓掌,然后大家自然而然跟着鼓掌。第三种是自发性掌声。有些讲话不需任何“发动”和“暗示”,每每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不仅中途被打断若干次,结束时更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有时讲话者示意停住也停不下来。这当然是最珍贵、最难得的“最高境界”了,这意味着讲话非常精彩、非常切合实际、非常打动人心,引起了强烈共鸣,博得了一致好评。
那么,什么样的讲话才能享受这种自发鼓掌的“特殊待遇”呢?依笔者多年当秘书和党政领导的观察分析,从内容和质量上讲,那种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切合实际、简洁明快、务实管用的讲话能赢得自发掌声,反之则不然;从形式和方法上讲,那种真实生动、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妙语连珠的脱稿讲话更容易获得自发掌声,反之则不然。这里单说脱稿讲话,它有什么好处呢?
——脱稿讲话是一种魄力。它可以改变人们关于领导干部讲话离不开秘书、只会念稿子的习惯性看法,显得镇定自如,成竹在胸,形成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首先从气势上吸引和征服听众。
——脱稿讲话是一种定力。凡脱稿讲话之时,眼睛总是看着听众,与听众进行丰富多彩的眼神交流,这样不仅能使会场秩序良好,而且给人以自信、有定力的印象,展现出领导者特有的驾驭力和控制力。
——脱稿讲话是一种活力。脱稿讲话往往需要更多地运用领导者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往往又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自然流露的而非雕琢加工的、鲜活生动的而非枯燥乏味的语言,所以听众喜欢听、有兴趣、记得住,而且能够有效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和感情距离,产生“同频共振”。
——脱稿讲话是一种魅力。既然是脱稿,不仅要有快捷的思维能力、过硬的记忆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而这一切,都能让领导者在听众面前展示一种素质优良、精明能干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敬重和爱戴,威望也将随之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凡脱稿讲话,会场上总是鸦雀无声,听众总是聚精会神;为什么同样的传达政令、表达思想、部署工作,脱稿讲话的效果要比那种纯粹的照本宣科要好得多;为什么凡善于脱稿讲话的领导,总是令人羡慕和钦佩,成为部属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成为年轻公务员崇拜的“偶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会议和场合都适用脱稿讲话,得看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一些大型会议、重要场合讲话等,就只能是念稿,以显严肃、庄重。只有那些规模相对较小、自由发挥空间较大的工作部署性、研讨交流性、应景礼仪性和演说性讲话等才适用。也并不是只有脱稿讲话才能体现出领导者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或者说,不善于脱稿讲话的领导者就缺乏能力和水平,得看各人的爱好、特点、习惯而定。比如,有的人明明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到了会上却习惯于念稿子;有的人习惯脱稿讲话,讲出来却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东拉西扯,离题万里,虽然会场气氛活跃,效果却适得其反。
这就是说,脱稿讲话虽然是一种广受听众欢迎的讲话形式,但必须区分场合和对象,必须注重内在质量,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赢得听众发自内心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