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很早以前就多次出现繁华景象,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富裕的地方;由于其物质基础的丰厚,从而为扬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表现在园林与住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成就和风格。试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在扬州筑邗江城,并开凿河道,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米口入淮,用以运粮。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和“邗沟”得名的由来。扬州由于地处江淮要冲,自东汉后便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地之一。从经济条件来说,鱼、盐、工农业等各种生产事业都很发达,同时又是全国粮食、盐、铁等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隋唐以后更是我国对外文化联络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这些都奠定了扬州趋向繁荣的物质基础。
隋唐时代的扬州,是极其重要而富庶的地方。从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以后,江淮的富源得到了繁荣的机会,扬州位于江淮的中心,自然也就很快地兴盛起来。其后隋炀帝(杨广)恣意寻欢作乐来到扬州,又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馆。虽然这时的扬州开始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却不能使扬州的富庶得到真正的发展。但是隋炀帝时所开凿的运河,则又使扬州成为掌握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为以后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建筑技术上,由于统治阶级派遣来的北方匠师,与江南原有的匠师在技术上得到了交流与融合,更大大地推进了日后扬州建筑的发展。唐朝的诗人杜牧曾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来歌咏扬州的繁荣。
早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宋人徐湛之在平山堂下建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到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有裴谌的樱桃园,已具有“楼台重复、花木鲜秀”的境界,而郝氏园还要超过它。但唐末都受到了破坏。宋时有郡圃、丽芳园、壶春园、万花园等,多水木之胜。金军南下,扬州受到较大的破坏。正如南宋姜夔于淳熙三年(1176年)《扬州慢》词所诵:“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同时,宋金时期,运河已经阻塞。至元初漕运不得不改换海道,扬州的经济就不如过去繁荣了。元代仅有平野轩、崔伯亨园等二三例记载。明代初叶,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也重新成了两淮区域盐的集散地;明中叶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更趋繁荣,除盐业以外,其他的商业与手工业也都获得了发展;到十七八世纪的清代,扬州的经济在表面上可说是到了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实际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侈、腐化堕落、消极颓唐、享乐寻欢的具体表现;而扬州的劳动人民,却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明代中叶以后,扬州的商人以徽商居多,其后赣(江西)商、湖广(湖南湖北)商、粤(广东)商等亦接踵而来。他们与本地商人共同经营了商业,所获得的大量资金,并没有积累起来从事再生产。除了花费在奢侈的生活之外,又大规模地建筑园林和住宅。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随着徽商的到来,又来了徽州的建筑匠师,使徽州的建筑手法融合在扬州建筑艺术之中。各地的建筑材料,及附近香山(苏州香山)匠师,更由于舟运畅通源源到达扬州,使扬州建筑艺术更为增色。在园林方面如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太守吴秀所筑的“梅花岭”,叠石为山,周以亭台;明末郑氏兄弟(元嗣、元勋、元化、侠如)的四处大园林——影园(元勋)、休园(侠如)、嘉树园(元嗣)、五亩之园(元化),不论在园的面积上及造园艺术上都很突出。影园是著名造园家吴江计成的作品,园主郑元勋因受匠师的熏陶亦粗解造园之术。这时的士大夫就是那样“寄情”于山水,而匠师们却在地处平原的扬州叠石凿池,以有限的空间构成无限的景色,建造了那“宛自天开”的园林。这些给后来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的大规模兴建园林,在技术上奠定了基础。清兵南下,这些建筑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目前,只有从现存的几处楠木大厅尚能看到当时建筑手法的片断。
清初,统治阶级在扬州建有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筱园,号称八大名园。乾隆时因高宗(弘历)屡次“南巡”,为了满足尽情享乐的欲望,便大事建筑亭、台、阁、园[5]。扬州的绅商们想争宠于皇室,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也大事修建园林。自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带。更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有二十四景之称,并著称于世。所以,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中引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胜,不可轩轾,洵至论也。”清朝的统治阶级正利用这种“南巡”的机会进行搜刮,美其名为“报效”:商人也在盐中“加价”,继而又“加耗”;皇帝还从中取利,在盐中提成,名“提引”;皇帝又发官款借给商人,生息取利,称为“帑利”,日久以后。“官盐”价格日高,商人对盐民的剥削日益加重,而广大人民的吃盐也更加困难。封建的官商,凭着搜刮剥削得来的资金,不惜任意挥霍。争建大型园林与住宅,做了控制它命运的主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豪绅富贾,以这种动机和企图来对待劳动人民所造成的园林作品,自然使这些园林蕴藏着难以久长的因素。这时期的园林兴造之风,正如《扬州画舫录》谢溶生序文中说:“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流风所及,形成了一种普遍造园的风气。因此除瘦西湖上的园林外,如天宁寺的“行宫御花园”,法净寺的东西园,盐运署的题襟馆,湖南会馆的隶园,以及九峰园、乔氏东园、秦氏意园、小玲珑山馆等,都很著名。其他如祠堂、书院、会馆,下至餐馆、妓院、浴室等,也都模拟迭石引水,栽花种竹了。这种庭院内略加点缀的风气似乎已成为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整个社会来看,乾隆以后,清朝的统治开始动摇,同时中国2000年的长期封建社会,也走向下坡,清帝就不敢再“南巡”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正酝酿着大规模的斗争,西方资本主义的浪潮日益紧逼,从而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到嘉庆时,扬州盐商日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继以《江宁条约》五口通商,津浦铁路筑成,同时海上交通又日趋发达,扬州在经济、交通上便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早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阮元作《扬州画舫录跋》,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作《后跋》,历述他所看见的衰败现象,已到了“楼台荒废难留客;林木飘零不禁樵”的地步[6][7]。比太平天国军于1853年攻克扬州还早19年。由此可见过去的许多记载,把瘦西湖一带园林毁坏的责任硬加于农民军身上,显然是错误的。咸丰同治以后,扬州已呈时兴时衰的“回光返照”状态,所谓“繁荣”只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官僚富商,在苟延残喘的清朝统治政权的末期,粉饰太平而已。民国以后,由于“盐票”的取消,盐商无利可图,坐吃山空,因而都以拆屋售料,拆山售石为生。园林与大型住宅渐趋破坏。
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很明显,扬州的建筑是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两者之间的一种介体。这与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达等有关,但主要的还是匠师技术的交流。清道光间钱泳的《履园丛话》卷十二载:“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之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盖厅堂要整齐,如台阁气象:书斋密室要参差,如园亭布置,兼而有之,方称妙手。”在装修方面,也同样考究,据同书卷十二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北京圆明园的重要装修,就是采用“周制”之法。由扬州“贡”去的。(从周案:据友人王世襄说:“所谓‘周制’,当指周翥所制的漆器,见谢堃《金玉琐碎》。……故钱泳说:‘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不可信。”)其他名匠谷丽成、成烈等,都精于宫室装修。姚蔚池、史松乔、文起、徐履安、黄晟、黄履暹兄弟(履昊、履昴)等,对于建筑及布置方面都有不同的造诣。又据《扬州画舫录》卷二记载:“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在叠石方面,名手辈出,明清两代有叠影园山的计成。叠万石园、片石山房的石涛,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的张涟,叠怡性堂宣石山的仇好石,叠九狮山的董道士,叠秦氏小盘古的戈裕良,以及王天于〔从周按:朱江同志据扬州博物馆藏王氏遗嘱应作王庭余,殁于道光十年(1830年),寿八十。〕、张国泰等。晚近有迭萃园、怡庐、匏庐、蔚圃和冶春等的余继之。他们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客居扬州的,在叠山技术方面,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推敲,都各具有独特的造诣,在扬州留下了不少的艺术作品,使我国叠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扬州园林及建筑的记述,除通志、府志、县志记载外,尚有清乾隆间的《南巡盛典》《江南胜迹》《行宫图说》《名胜园亭图说》、程梦星《扬州名园记》《平山堂小志》、汪应庚《平山堂志》。赵之壁《平山堂图志》、李斗《扬州画舫录》,以及稍后的阮中《扬州名胜图记》、钱泳《履园丛话》、道光间骆在田《扬州名胜图》,和晚近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董玉书《芜城怀旧录》等,而尤以《扬州画舫录》记载最为翔实,其中《工段营造录》一卷,取材于《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与《圆明园则例》,旁征博引,有历来谈营造所不及之处。
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与镇江隔江对峙,南濒大江,北负蜀冈,西有扫垢山,东沿运河,就地势而论,较为平坦,西北略高而东南稍低。土壤大体可分两类:西北山丘地区属含钙的黏土;东南为冲积平原,地属砂积土:地面上则多瓦砾层。扬州气候属北温带,为亚热带的渐变地区。夏季最高平均温度在30℃左右,冬季最低平均温度在1℃~2℃。因为离海很近,夏季有海洋风,所以较为凉爽,冬季则略寒冷。土壤冻结深度一般为10~15厘米。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毫米以上。属季候风区域,夏季多东风,冬季多东北风。常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在台风季节,还受到一定的台风影响。
扬州的自然环境。既具有平坦的地势、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以及较好的土质,有利于劳动生产与生活;又地处交通的中心,商业发达,因此历来便成为繁荣的所在,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不过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以建筑材料而论,扬州仍然是缺乏木材与石料的,因此大都是仰给于外地。在官僚富商的住宅与园林中,更出现了珍贵的建筑材料,如楠木、紫檀、红木、花梨、银杏、大理石、高资石、太湖石、灵璧石、宣石等。
当时扬州园林与住宅的分布,比较集中在城区,而最大的建筑又多在新城部分。按其发展情况,过去旧城居住者为士大夫与一般市民,而新城则多盐商。清中叶前,盐商多萃集在东关街一带,如小玲珑山馆、寿芝园(个园前身)、百尺梧桐阁、约园与后来的逸圃等;较晚的有地官第的汪氏小苑、紫气东来巷的沧州别墅等,亦与此相邻。同时又渐渐扩展到花园巷南河下一带。如秋声馆、随月读书楼、片石山房、棣园、小盘谷、寄啸山庄等。这些园林与住宅的四周都筑有高墙,外观多半与江南的城市面貌相似。旧城部分建筑,一般较低小,但坊巷排列却很整齐,还保留了苏北地区朴素的地方风格。这是与居住者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较好的居住区,总是在水陆交通便利之处,接近盐运署和商业地区。
目前,扬州城区还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园林,大小尚有30处,具有典型性的,要推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逸圃、余园、怡庐和蔚圃等。住宅为数尚多,如卢宅、汪宅、赵宅、魏宅等皆为不同类型的代表。
片石山房一名双槐园,在新城花园巷何芷舠宅内,初系吴家龙的别业,后属吴辉谟[8]。今尚存假山一丘,相传为石涛手笔,誉为石涛叠山的“人间孤本”。假山南向,从平面看来是一座横长形的倚墙山,西首以今存气势来看,应为主峰,迎风耸翠,奇峭迎人,俯临着水池。人们从飞梁(用一块石造成的桥)经过石磴,有腊梅一株,枝叶扶苏。曲折地沿着石壁可登临峰顶,峰下筑正方形的石室(用砖砌)两间,所谓片石山房就是指此石室说的。向东山石蜿蜒,下面筑有石洞,很是幽深,运石浑成,仿佛天然形成。可惜洞西的假山已倾倒,山上的建筑物也不存在,无法看到它的原来全貌了。这种布局的手法,大体上还继承了明代叠山的惯例,不过重点突出。使主峰与山洞都更为显著罢了。全局的主次分明,虽然地形不大,布置却很自然,疏密适当,片石峥嵘,很符合片石山房的这个名字的含义。扬州叠山以运用小料见长,石涛曾经叠过万石园,想来便是运用高度的技巧,将小石拼镶而成。在堆叠片石山房之前,石涛对石材同样进行了周密的选择。以石块的大小,石纹的横直,分别组合模拟成真山形状:还采用了他画论上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见石涛《苦瓜和尚论画录》)的道理,叠成“一峰突起,连冈断堑,变幻顷刻,似续不续”(见石涛《苦瓜小景》题辞)的章法。因此虽高峰深洞,却一点没有人工斧凿痕迹,显出皴法的统一,全局紧凑,虚实对比有方。按《履园丛话》卷二十:“扬州新城花园巷,又有片石山房者。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其地系吴氏旧宅。后为一媒婆所得,以开面馆,兼为卖戏之所,改造大厅房,仿佛京师前门外戏园式样,俗不可耐。”据以上的记载与志书所记,地址是相符合的,两厅今尚存一座,面阔三间的楠木厅,它的建筑年代当在乾隆年间。山旁还存有走马楼(串楼),池虽被填没,可是根据湖石驳岸的范围考寻,尚能想象到旧时水面的情况。假山所用湖石,与记载亦能一致。山峰高出园墙,它的高度和书上记载的相若,顶部今已有颓倾。至于叠山之妙,独峰依云,秀映清池,确当得起“奇峭”二字。石壁、磴道、山洞,三者最是奇绝。石涛叠山的方法,给后世影响很大,而以乾嘉年间的戈裕良最为杰出,戈氏的叠山法,据《履园丛话》卷十二:“……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苏州的环秀山庄、常熟的燕园,与已毁的扬州秦氏意园小盘谷是他叠的。前两处今都保存了这种钩带联络的做法。
个园在东关街,是清嘉庆、道光间盐商两淮商总黄应泰(至筠)所筑。应泰别号个园,园内又植竹万竿,所以题名个园。据刘凤诰所撰《个园记》:“园系就寿芝园旧址重筑。”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黄石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善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个园原来范围较现存要大些。现今住宅部分经维修后,仅存留中路与东路,大门及门屋已毁,照壁上的砖刻很精工。住宅各三进。正路大厅明间(当中的一间),减去两根“平柱”,这样它的开间就敞大了,应该说是当时为了兼作观戏之用才这样处理的。每进厅旁,都有套房小院,各院中置不同形式的花坛,竹影花香,十分幽静。园林在住宅的背面,从“火巷”(屋边小弄)中进入;有一株老干紫藤,浓阴深郁,人们到此便能得到一种清心悦目的感觉。往前左转达复道廊(两层的游廊),迎面左右有两个花坛,满植修竹,竹间放置了参差的石笋,用一真一假的处理手法,象征着春日山林。竹后花墙正中开一月洞门,上面题额是“个园”。门内为桂花厅,前面栽植丛桂,后面凿池,北面沿墙建楼七间,山连廊接,木映花承,登楼可鸟瞰全园。池的西面原有二舫。名“鸳鸯”。与此隔水相对耸立着六角亭。亭倒映池中,清澈如画。楼西叠湖石假山,名“秋云”(黄石秋山对景,故云),秀木繁阴,有松如盖。山下池水流入洞谷,渡过曲桥,有洞如屋,曲折幽邃,苍健夭矫,能发挥湖石形态多变的特征。因为洞屋较宽畅,洞口上部山石外挑,而水复流入洞中,兼以石色青灰,在夏日更觉凉爽。此处原有“十二洞”之称。假山正面向阳,湖石石面变化又多,尤其在夏日的阳光与风雨中,所起的阴影变化,更是好看,予人有夏山多态的感觉。因此称它为“夏山”。山南今很空旷,过去当为植竹的地方,想来万竿摇碧,流水湾环,又另生一番境界。从湖石山的磴道引登山巅,转至七间楼,经楼、廊与复道可到东首的黄石大假山,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一抹红霞,映照在黄石山上,不但山势显露,并且色彩倍觉醒目。而山的本身又拔地数丈,峻峭凌云,宛如一幅秋山图,是秋日登高的理想所在。它的设计手法与春景夏山同样利用不同的地位、朝向、材料与山的形态,达到各具特色的目的。山间有古柏出石隙中,使坚挺的形态与山势取得调和,苍绿的枝叶又与褐黄的山石造成对比,它与春景用竹,夏山用松,在植物的配置上,能从善于陪衬加深景色出发,是经过一番选择与推敲的。磴道置于洞中,洞顶钟乳垂垂(以黄石倒悬代替钟乳石),天光隐隐从石窦中透入,人们在洞中上下盘旋,造奇制胜,构成了立体交通,发挥了黄石叠山的效果。山中还有小院、石桥、石室等与前者的综合运用,这又是别具一格的设计方法,在他处园林中尚是未见。山顶有亭,人在亭中见群峰皆置脚下,北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一一招入园内。是造园家极巧妙的手法,称为“借景”。山南有一楼,上下皆可通山。楼旁有一厅,厅的结构是用硬山式(建筑物只前后两坡用屋顶,两侧用山墙)。悬姚正镛题“透风漏月”匾额。厅前堆白色雪石(宣石)假山,为冬日赏雪围炉的地方。因为要象征有雪意,将假山置于南面向北的墙下。看去有如积雪未消的样子。反之,如将雪石置于面阳的地方,则石中所含石英闪闪作光,就与雪意相违,这是叠雪石山时,不能不注意的事。墙东列洞,引隔墙春景入院,借用“大地回春”的意思。上山可通入园的复道廊,但此复道廊已不存。
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取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虽然大流芳巷八咏园也有同样的处理,不过没有起峰。这种假山似乎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见郭熙《林泉高致》)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见戴熙《习苦斋题画》)的画理,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
寄啸山庄在花园巷,今名何园。清光绪间官僚做道台的何芷纫所筑,为清代扬州大型园林的最后作品。由住宅可达园内,园后刁家巷另设一门,当时是为招待外客的出入口。住宅建筑除楠木厅外,都是洋房,楼横堂列,廊庑回缭,在平面布局上,尚具中国传统。从宅中最后进墙上的什锦空窗(砖框)中隐约地能见到园的一角。园中为大池,池北楼宽七楹,因主楼三间稍突,两侧楼平舒展伸,屋角又都起翘,有些像蝴蝶的形态,当地人叫作“蝴蝶厅”。楼旁连复道廊可绕全园,高低曲折,人行其间有随势凌空的感觉。而中部与东部又用此复道廊作为分隔,人们的视线通过上下壁间的漏窗,可互见两面景色,显得空灵深远。这是中国园林利用分隔扩大空间面积的手法之一。此园运用这一手法,较为自如而特出。池东筑水亭,四角卧波,为纳凉拍曲的地方。此戏亭利用水面的回音,增加音响效果;又利用回廊作为观剧的看台,不过在封建社会,女宾只能坐在宅内贴园的复道廊中,通过疏帘,从墙上的什锦空窗中观看。这种临水筑台,增强音响效果的手法,今天还可以酌予采取,而复道廊隔帘观剧的看台是要扬弃的。如用空窗作为引景、泄景,以加深园林层次与变化,当然还是一种有效的手法。所谓“景物锁难小牖通”便是形容这种境界。池西南角为假山,山后隐西轩,轩南的牡丹台,随着山势层叠起伏,看去十分自然,这种做法并不费事,而又平易近人,无矫揉造作之态,新建园林中似可推广。越山穿洞,洞幽山危,黄石山壁与湖石磴道,尚宛转多姿,虽用不同的石类,却能浑成一体。山东麓有一水洞,略具深意,唯一头与柱相交接,稍嫌考虑不周。山南崇楼三间,楼前峰峦嶙峋,经山道可以登楼,向东则转入住宅复道了。复道廊为叠落形(屋顶顺次作阶段高低),有游廊与复廊(一条廊中用墙分隔为二)两种形式,墙上开漏窗,巧妙地分隔成中东两部。漏窗以水磨砖对缝构成,面积很大,图案简洁,手法挺秀工整。廊东有四面厅,与三间轩相对置,院中碧梧倚峰,荫翳蔽日,阶下花街铺地(用鹅石子与碎砖瓦等拼花铺成的地面)与厅前砖砌栏凳。极为相称,形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它和漏窗一样,亦为别处所不及,是具有地方风格的一种艺术品。厅后的假山贴墙而筑,壁岩与磴道无率直之弊,假山体形不大,尚能含蓄寻味,尤其是小亭踞峰,旁倚粉墙之下,加之古木掩映,每当夕阳晚照,碎影满阶,发挥了中国园林就白粉墙为底所产生虚实的景色,虽然面积不大,但景物的变化万千,在小空间的院落中,还是一种可取的手法。山西北有磴道拾级可达楼层复道廊中的半月台,它与西部复道廊尽端楼层的旧有半月台,都是分别用来观看月升与月落的。在植物配置方面,厅前山间栽桂。花坛种牡丹、芍药,山麓植白皮松,阶前植梧桐,转角补芭蕉,均以群植为主,因此葱翠宜人,春时绚烂,夏日浓阴,秋季馥郁,冬令苍青,都有规律可循,就不同植物特性因地制宜而安排的。此园以开畅雄健见长,水石用来衬托建筑物,使山色水光与崇楼杰阁、复道修廊,相映成趣,虚实互见。又以厅堂为主,以复道廊与假山贯串分隔,上下脉络自存,形成立体交通,多层欣赏的园林。它的风景面则环水展开,而花墙分隔构成了深深不尽的景色;楼台花木,隐现其间。此园建造时期较晚,装修已多新材料与新纹样,又另辟园门可招待外客等。其格局较之过去的更为宏畅。使游者由静观的欣赏,渐趋动观的游览。而逶迤衡直,闿爽深密,都曲具中国园林的特征。造园手法有一定程度的出新。
小盘谷在大树巷,清光绪二十年后官僚两江、两广总督周馥购自徐姓重修而成的。至民国初年复经一度修整。园在宅的东部,自大厅旁入月门。额名“小盘谷”,从笔意看来,似出陈鸿寿〔从周按:字曼生,杭州人西泠八家印人之一,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殁于道光二年(1822年)〕之手。花厅三间面山作曲尺形,游者绕到厅后,忽见一池汪洋,豁然开朗。厅侧有水阁枕流,以游廊相接,它与隔岸山石,隐约花墙,形成一种中国园林中惯用的以建筑物与自然景物对比的手法。廊前有曲桥达对岸,桥尽入幽洞,洞很广,内置棋桌,利用穴窦采光。复临水辟门,人自此可循阶至池。洞左通步石(用石块置水中代桥)、崖道,导至后部花厅,厅前山尽头有磴道可上山。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谷口,题为“水流云在”。山洞的处理既开敞又曲折多变化,应该说是构筑山洞中的好实例。右出洞转入小院,向上折入游廊,可登山巅。山上有亭名风亭,坐亭中可以顾盼东西两部的景色,今东部布置已毁,正在修复中。其入口门作桃形,额为“丛翠”。池北曲尺形厅,今改建。山拔地峥嵘,名九狮图山,峰高九米余,惜民国初年修缮时,略损原状。此园假山为扬州诸园中的上选作品。山石水池与建筑物皆集中处理,对比明显,用地紧凑。以建筑物与山石、山石与粉墙、山石与水池、前院与后园、幽深与开朗、高峻与低平等对比手法,形成一时难分的幻景。花墙间隔得非常灵活,山峦、石壁、步石、谷口等的叠置,正是危峰耸翠,苍岩临流,水石交融,浑然一片了。妙处在于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虽然园内没有崇楼与复道廊,但是幽曲多姿,浅画成图。廊屋皆不髹饰,以木材的本色出之。叠山的技术尤佳,足与苏州环秀山庄抗衡,显然出于名匠师之手,按清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二,记片石山房云:“园以湖石胜。石为狮九。有玲珑夭矫之概。”(据友人耿鉴庭云:“九狮石在池上亦有。积雪时九狮之状毕现,今毁。”)今从小盘谷假山章法分析,似以片石山房为蓝本,并参考其他佳作综合提高而成。又据《扬州画舫录》卷二云:“淮安董道士叠九狮山,亦籍籍人口。”卷六又云:“卷石洞天在城闰清梵之后……以旧制临水太湖石山,搜岩剔穴为九狮形,置之水中,上点桥亭,题之曰‘卷石洞天’。”扬州博物馆藏李斗书九狮山条幅,盛谷跋语指为卷石洞天九狮山,但未言系董道士所叠。据旧园主周叔弢丈,及其侄煦良先生说,小盘谷的假山一向以九狮图山相沿称,由来已很久。想系定有所据,因此我认为当时九狮山在扬州必不只一处,而以卷石洞天为最出名,董道士以叠此类假山而著名,其后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董道士是乾隆间人,今证以峰峦、洞曲、崖道、壁岩、步石、谷口等,皆这一时期的手法。而陈鸿寿所书一额,时间又距离不太远。姑且提出这个假设,即使不是董道士的原作。亦必模拟其手法而成。旧城南门堂子巷的秦氏意园小盘谷,系黄石堆叠的假山小品,乾隆以后所筑;出名匠师常州戈裕良之手,今不存。《履园丛话》卷十二载:“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其堆法尤胜于诸家。”据此,则戈氏时期略迟于董道士。从秦氏小盘谷遗迹来看,山石平淡蕴借,以“阴柔”出之,而此小盘谷则高险磅礴,似以“阳刚”制胜。这两位叠山名手同时做客扬州,那么,这两件艺术作品正是他们的颉颃之作,用以平分秋色了。
东关街个园的西首,有园名逸圃,为李姓的宰园。从大门入,迎面有月门,额书“逸圃”二字。左转为住宅。月门内有廊修直,在东墙叠山,委婉屈曲,壁岩森严,与墙顶之瓦花墙形成虚实对比。山旁筑牡丹台,花时若锦。山间北头的尽端,倚墙筑五边形半亭,亭下有碧潭,清澈可以照人。花厅三间南向,装修极精,外廊天花,皆施浅雕。厅后小轩三间,带东厢配以西廊,前置花木山石。轩背置小院,设门而常关,初看去与木壁无异。沿磴道可达复道廊,即由楼后转入隔园,园在住宅之后,以复道与山石相连,折向西北,有西向楼三间,面峰而筑。楼有盘梯可下,旁有紫藤一架,老干若虬,满阶散绿,增色不少。此园与苏州曲园相仿佛,都是利用曲尺形隙地加以布置的,但比曲园巧妙,形成上下错综,境界多变的效果。匠师们在设计此园时,利用“绝处逢生”的手法,造成了由小院转入隔园的效果,来一个似尽而未尽的布局。这种情况在过去扬州园林中并不少见,亦扬州园林特色之一。
怡庐是嵇家湾黄宅(银钱商黄益之宅)花厅的一部分,系余继之的作品。余工叠山,善艺花卉,小园点石尤为能手。怡庐花厅计二进。前进的前后皆列小院,院中东南两面筑廊,西面则点雪石一丘,荫以丛桂。厅后翼两厢,小院的花坛上配石笋修竹,枝叶纷披,人临其间有滴翠分绿的感觉。厅西隔花墙,自月门中入,有套房内院,它给外院造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色,又因借景外院,而内院中便显得小中见大了。这是中国建筑中用分隔增大空间的手法,是在居住的院落中较好的例子。后厅亦三间,面对山石,其西亦置套房小院。从平面论,此小园无甚出人意料处,但建筑物与院落比例匀当,装修亦以横线条出之,使空间宽绰有余,而点石栽花,亦能恰到好处。至于大小院落的处理,又能发挥其密处见疏。静中生趣的优点。从这里可见绿化及空间组合对小型建筑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