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园在广陵路,初名“陇西后圃”。清光绪间归盐商刘姓后,就旧园修筑而成,又名刘庄。因曾设怡大钱庄于此,一般称怡大花园。园位住宅之后,以院落分隔,前院南向为厅,其西缀以廊屋,墙下筑湖石花坛,有白皮松二株。厅后一院,西端多修竹,墙下叠黄石山,由磴道可登楼。东院有楼。北向筑,其下凿池叠山,而湖石壁岩,尤为这园精华的所在。
陈氏蔚圃在风箱巷。东南角入门,院中置假山,配以古藤老柏,很觉苍翠葱郁。假山仅墙下少许,然有洞可寻,有峰可赏,自北部厅中望去,景物森然。东西两面配游廊;西南角则建水榭,下映鱼池,多清新之感。这小院布置虽寥寥数事,却甚得体。
蔚圃旁有杨氏小筑,真可谓一角的小园,原属花厅书斋部分。入门为花厅两间,前列小院,点缀少量山石竹木,以花墙分隔,旁有斜廊,上达小阁,阁前山石间有水一泓,因地位过小,以鱼缸聚水,配合很觉相称。园主善兰艺,此小园平时以盆兰为主花,故不以绚丽花木而夺其芬芳。此处虽不足以园称,然园的格局具备,前后分隔得宜,咫尺的面积,能无局促之感,反觉多左右顾盼生景的妙处。
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他们除拥有盘剥得来的物质财富外,还捐得一个空头的官衔,以显耀其身份,因此,这些园林在设计的主导思想上与官僚地主的园林,有些不同。最特出的地方,便是一味追求豪华,借以炫富有、榜风雅。在清康熙、乾隆间,正如上述所说的,他们还期望能得到皇帝的“御赏”,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若干处还模拟一些皇家园林的手法。因此在园林的总面貌上,建筑物的尺度、材料的品类,都向高敞华丽方面追求,即以楼厅面阔而论,有多至七间的;其他楼层复道,巨峰名石,以及分峰用石的四季假山(个园、八咏园)和积土累石的“斗鸡台”(壶园有此),更因多数富商为安徽徽州府属人,间有模拟皖南山水者。建筑用的木材,佳者选用楠木,楼层铺方砖;地面除鹅石的“花街”外,院中有用大理石的;至于装修陈设的华丽等,都是反映了园主除享受所谓“诗情画意”的山水景色意图与暴露腐朽的生活方式外,还有为招待较多的宾客作为交际场所之意,因此它与苏州园林在同一的设计主导思想下,还多着这一层的原因。这种设计思想在大型的园林如个园、寄啸山庄等最容易见到。并且扬州的诗文与八怪的画派,在风格上亦比吴门派来得豪放深厚,这些多少给造园带来了一定的感染与提高。要研究扬州园林,无疑必须先弄清这些园主当时的物质力量与精神需要,根据主客观愿望,决定了其设计的要求与主导思想,因而影响了园林的意境与风格。
自然环境与材料的不同,对园林的风格是有一定影响的。扬州地势平坦,土壤干湿得宜,气候及雨量亦适中,兼有南北两地的长处。所以花木易于滋长,而芍药、牡丹尤为茂盛。这对豪华的园林来说,是最有利的条件。叠山所用的石材,又多利用盐船回载,近则取自江浙的镇江、高资、句容、苏州、宜兴、吴兴、武康等地,远则运自皖赣的徽州府属,宣城、灵璧、湖口等处,更有少量奇峰异石是罗致西南诸省的,因此石材的品种要比苏州所用为多。
中国园林的建造,总是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在水网与山陵地带。可是扬州属江淮平原,水位不太高,土地亦坦旷,因此在规划园林时,与苏杭一带利用天然地形与景色就有所不同了。大型园林多数中部为池,厅堂又为一园的主体,两者必相配合,池旁筑山,点缀亭阁,周联复道,以花墙山石、树木为园林的间隔,造成有层次富变化的景色。这可以个园、寄啸山庄为代表。中小型园林则倚墙叠山石,下辟水池,适当地辅以游廊水榭,结构比较紧凑。片石山房、小盘谷都按这个原则配置成的。庭院还是根据住宅余地面积的多寡,或院落的大小,安排少许假山立峰,旁凿小鱼池、筑水榭或布置牡丹台、芍药圃,内容并不求多,便能给人以一种明净宜人的感觉。蔚圃与杨氏小筑即为其例。而逸圃却又利用狭长曲尺形隙地,构成了平面布局变化较多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总的说来,扬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较为平整,用动观与静观相结合。然其妙处在于立体交通,与多层观赏线,如复道廊、楼、阁以及假山的窦穴、洞曲、山房、石室,皆能上下沟通,自然变化多端了。但就水面与山石、建筑相互发挥作用来说,未能做到十分交融:驳岸多数似较平直,少曲折湾环,石矶石濑等几乎不见,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但从片石山房、小盘谷及逸圃、个园“秋云”山麓来看,则尚多佳处。又有“旱园水做”的办法,如广陵路清道光间建的员姓二分明月楼(钱泳书额),将园的地面压低,其中四面厅则筑于较高的黄石基上,望之宛如置于岛上,园虽无水,而水自在意中。嘉定县秋霞圃其后部似亦有此意图,但未及扬州园林明显。我们聪明的匠师能在这种自然条件较为苛刻的情况下,达到中国艺术上的“意到笔不到”的表现水平是可贵的。扬州园林中的水面置桥,有梁式与步石两种,在处理方法上,梁式多数为曲桥,其佳例要推片石山房的利用石梁而作飞梁形的,古朴浑成,富有山林的气氛;步石则以小盘谷所采用的最为妥帖。这些曲桥总因水位过低,有时转折太僵硬,而缺少自然凌波的感觉。对园林桥来说,在建造时是应设法避免的。片石山房的飞梁形式即弥补了这些缺陷,而另辟蹊径了。
扬州园林素以“叠石胜”,在技术上,过去有很高的评价。因此今日所存的假山多数以石为主,仅已损毁的秦氏小盘谷似由土石间用的。因为扬州不产石,石料运自他地,来料较小,峰峦多用小石包镶,根据石形、石色、石纹、石理、石性等凑合成整体,中以条石(亦有用砖为骨架,早例推泰州乔园明构假山)铁器支挑,加固嵌填后浑然成章。即使水池驳岸亦运用这种办法。这样做人工花费很大,且日久石脱堕地,破坏原形。即有极佳的作品,亦难长久保存,虽然如此,扬州叠山确有其独特的成就。特出的作品以雄伟论,当推个园了。个园的黄石山高约9米,湖石山高约6米,因规模宏大,难免有不够周到的地方,但仍不失为上乘之作。以苍石“奇峭”论,要算片石山房了,而小盘谷的曲折委婉,逸圃的婀娜多姿,都是佳构。棣园的洞曲、中垂钟乳,为扬州园林罕见。其他如寄啸山庄的石壁磴道,亦是较好的例子。在扬州园林的假山中最为突出的是壁岩,其手法的自然逼真,用材的节省,空间的利用,似在苏州之上,实得力于包镶之法。片石山房、小盘谷、寄啸山庄、逸圃、余园等皆有妙作。颇疑此法明末自扬州开始,乾嘉间董道士、戈裕良等人继承了计成、石涛诸人的遗规,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总之,这些假山,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异形之山,运不同之石,体现了石涛所谓“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画理。以高峻雄厚,与苏州的明秀平远互相颉颃,南北各抒所长。至于分峰用石及多石并用,亦兼补一种石材难以罗致之弊。而以权宜之计另出新腔了。堆叠之法一般皆与苏南相同。其佳者总循“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一原则灵活应用。胶合材料,明代用石灰加细砂和糯米汁,凝结后有时略带红色,常用之于黄石山;清代的颜色发白,也有其中加草灰的,适宜用于湖石山。片石山房用的便是后者。好的嵌缝是运用阴嵌的办法,即见缝不见灰,用于黄石山能显出其壁石凹凸多态,仿佛自然裂纹,湖石山采用此法,顿觉浑然一体了。不过要像这样的水平,其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也较罕见。
在墙壁的处理上,现存的园林因为多数集中于城区,且是住宅的一部分,所以四周是磨砖砌的高墙,配合了砖刻门楼,外观很是修整平直。不过园林外墙上都加瓦花窗,墙面做工格外精细。它与苏南园林所给人以简陋的园外感觉不同(苏南园林皆地主官僚所有),是炫富斗财的方法之一。内墙与外墙相同,凡在需增加反射效果或需花影月色的地方,酌情粉白。园既围以高墙,当然无法眺望园外景色,除个园登黄石山可“借景”城北景物外,余则利用园内的对景,来增加园景的变化。寄啸山庄的什锦空窗,所构成的景色,真是宛如图画,其住宅与园林部分均利用空窗达到互相“借景”的效果。个园桂花厅前的月门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再从窗棂中所构成的景色,又有移步换影的感觉。在对比手法方面,基本与苏南园林相同,多数以建筑物与墙面山石作对比,运用了开朗、收敛、虚实、高下、远近、深浅、大小、疏密等手法,以小盘谷在这方面运用得最好。寄啸山庄设计能从大处着眼,予人以完整醒目的感觉。
扬州园林在建筑方面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利用楼层,大型园林固然如此,小型的如二分明月楼,也还用了七间的长楼。花厅的体形往往较大,复道的延伸又连续不断,因此虽安排了一些小轩水榭,适与此高大的建筑起了对比作用。它与苏州园林的“婉约轻盈”相较,颇有用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气概。寄啸山庄循复道廊可绕园一周;个园盛兴时,情况亦差不多。至于借山登阁,穿洞入穴,上下纵横,游者往往至此迷途,此与苏州园林在平面上的“柳暗花明”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单以平面略为平整而判其高下。
扬州园林建筑物的外观,介于南北之间。而结构与细部的做法,亦兼抒两者之长。就单体建筑而论,台基早期用青石,后期用白石;踏跺用天然山石随意点缀,很觉自然。柱础有北方的“古镜”形式,同时也有南方的“石鼓”形式;柱则较为粗挺,其比例又介于南北两者之间。窗则多数用和合窗。栏杆亦较肥健。屋角起翘,虽大都用“嫩戗发戗”(由屋角的角梁前端竖立的一根小角梁来起翘),但比苏南来得低平。屋脊则用通花脊,比苏南的厚重。漏窗、地穴(门洞)工细挺拔,图案形式变化多端,轮廓完整,与苏南的柔和细腻不同。门额都用大理石或高资石,而少用砖刻,此又是与苏州显然不同的。建筑的细部手法简洁工整,在线脚与转角的地方,略具曲折,虽然总的看来比较直率,但刚中有柔,颇耐寻味。色彩方面,木料皆用本色,外墙不粉白,此固然由于当地气候比较干燥的缘故。但也多少存有以原材精工取胜的意图。其内部梁架皆圆料直材,制作得十分工致完整,间亦有用扁作的。翻轩(建筑物前部的卷棚)尤力求豪华。因为它处于显著的地位,所以格外突出一些。内部以方砖铺地,其间隔有罩与隔扇,材料有紫檀、红木、楠木、银杏、黄杨等,亦有雕漆嵌螺甸与嵌宝玉的或施纱隔的。室内家具陈设及屏联的制作,亦同样讲究。海梅(红木)所制的家具,与苏、广两地不同,手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富有扬州“雅健”的风格。
建筑物在园林中的布置,存今日扬州所有的类型并不多,仅厅堂、楼、阁、亭、榭、舫、复道廊、游廊等,其组合似较苏南园林来得规则。楼常位于园的尽端最突出处,厅往往为一园之主体,有些厅加楼后,形成楼厅就必建在尽端了。其他舫榭临水,轩阁依山,亭有映水与踞山不同的处理。如因地形的限制,则建筑物可做一半,如半楼、半阁、半亭等。虽仅数例。亦发挥了随宜安排的原则,以及同中求异,异中见其规律的灵活善变的应用。廊亦同样不出这些原则方法,不过以环形路线为主,间有用作分隔的。形式有游廊、叠落廊、复廊、复道廊等。厅堂据《扬州画舫录》所载,名目颇多,处理别出心裁,今日常见的有四面厅、硬山厅、楼厅等。梁架多“回顶鳖壳”式(卷棚式的建筑,在屋顶部仍做成脊)。在材料方面,楠木与柏木厅最为名贵,前者为数尚多,后者今日已少见。园林铺地大部分用鹅子石花街,间有用冰裂纹石的。在建筑处理上值得注意的,便是内部的曲折多变,其间利用套房、楼、廊、小院、假山、石室等的组合,造成“迷境”的感觉。现存的逸圃,尚能见到,此亦扬州园林重要特征之一。
花木的栽植是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地花木有其地方特色,因此反映在园林中亦有不同的风格。扬州花木因风土地理的关系,同一品种,其姿态容颜,也与南北两地有异。一般说来,枝干花朵,比较硕秀。在树木的配置上,以松、柏、栝、榆、枫、槐、银杏、女贞、梧桐、黄杨等为习见。苏南后期园林中杨柳几乎绝迹,然则在扬州园林中却常能见到,且更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因为此地的杨柳,在外形上高劲,枝条疏修,颇多画意,下部的体形也不大,植于园中没有不调和的感觉。梧桐在扬州生长甚速,碧干笼阴,不论在园林或庭院中,都给人以清雅凉爽之感,与柳色各占春夏二季的风光。花树有桂、海棠、玉兰、山茶、石榴、紫藤、梅、腊梅、碧桃、木香、蔷薇、月季、杜鹃等。在厅轩堂前,多用桂、海棠、玉兰、紫薇诸品。其他如亭畔、榭旁的枫榆等则因地位的需要而栽植。乔木与花树同建筑的关系,在扬州园林中,前者作为遮阴之用,后者用作观赏之需,姿态与色香还是作为选择的最重要标准。在假山间,为了衬托山容苍古,酌植松柏,水边配置少许垂杨。至于芭蕉、竹、天竹等,不论用来点缀小院,补白大园,或在曲廊转处、墙阴檐角,或与腊梅、丛菊等组合,都能入画。书带草不论在山石边、树木根旁,以及阶前路旁,均给人以四季常青的好感,冬季初雪匀披,粉白若球,它与石隙中的秋海棠。都是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小点缀。至于以书带草增假山生趣或掩饰假山堆叠的疵病处。真有山水画中点苔的妙处。芍药、牡丹更是家栽户植。《芍药谱》(《能改斋漫录》十五,芍药条引孔武仲芍药谱)载:“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所不及。”李白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想见其盛况。因此,花坛药栏便在园林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其形式有以假山石叠的自然式,有用砖与白石砌的图案式,形状很多,皆匠心独运。春时繁花似锦,风光宛如洛城。树木的配合,仍运用了孤植与群植两种基本方法。群植中有用同一品种的,亦有用混合的树群布置;主要的还是从园林的大小与造景的意图出发,如小园宜孤植;但树的姿态须加选择,大园多群植:亦须注意假山的形态,地形的高低大小,做到有分有合,有密有疏。若假山不高,主要山顶便不可植树;为了衬托出山势的苍郁与高峻,非植于山阴略低之处不可,使峰出树梢之间,自然饶有山林之意了。此理不独植树如此,建亭亦然,而亭与树与山的关系,必高下远近得宜才是。山麓的水边有用横线条的卧松临水,亦不失为求得画面统一的好办法。山间垂藤萝,水面点荷花,亦皆以少出之,使意到景生即可。至于园内因日照关系有阴阳面的不同,在考虑种树时应注意其适应性,如山茶、桂、松、柏等皆宜植阴处,补竹则处处均能增加生意。
扬州盆景刚劲坚挺,能耐风霜,与苏杭不同,园艺家的剪扎功夫甚深,称之为“疙瘩”“云片”及“弯”等,都是说明剪扎所成的各种姿态的特征,这些都是非短期内可以培养成的。松、柏、黄杨、**、山茶、杜鹃、梅、玳玳、茉莉、金橘、兰、蕙等都是盆景的好主题。又有山水盆景。分旱盆、水盆两种,咫尺山林,亦多别出心裁。棕碗菖蒲,根不着土,以水滋养,终年青葱,为他处所不常见。它如艺菊,扬州花匠师对此有独到之技。以这些来点缀园林。当然锦上添花了。园林山石间因乔木森严,不宜栽花,就要运用盆景来点缀。这种办法从宋代起即运用了,不但地面如此,即池中的荷花,亦莫不用盆荷入池的。因此谈中国园林的绿化。不能不考虑盆景。
按扬州画派的作品,以花卉为多,模写对象当然为习见的园林花木,经画家们的挥洒点染,都成了佳作,则扬州园林中的花木其影响可见。反之,画家对园林花木批红判白,以及剪裁、配置、构图等,对花木匠师亦起了一定的启发与促进。扬州产金鱼,天然禽鸟兼有南北品种,且善培养笼鸟,这些对园林都有所增色。
总之,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其妙处在于“因地制宜”,与相互“借景”,所谓“妙在因借”做到得体(“精在体宜”),始能别具一格。扬州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玲珑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至于树木的硕秀,花草的华滋,则又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与经匠师们的加工而形成。假山的堆叠广泛地应用了多种石类,以小石拼镶的技术,以及分峰用石、旱园水做等因材致用、因地制宜的手法,对今日造园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唯若干水池,似少变化,未能发挥水在园林中的弥漫之意,似少构成与山石建筑物等相互成趣的高度境界。一般庭院中,亦能栽花种竹,荫以乔木,配合花树,或架紫藤,罗置盆景片石,安排一些小景。这些都丰富了当时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集腋成裘,又扩大了城市绿化的面积,是当地至今还相沿的一种传统。
扬州的住宅多与园林、庭院结合得很好,两者有分有合,不可孤立言之。
卢宅在康山街。清光绪间盐商江西卢绍绪所建,造价为纹银七万两。是今存扬州最大的住宅建筑。大门用水磨砖刻门楼,配以大照壁。入门北向为倒座(与南向正屋相对的房屋),经二门有厅二进,皆面阔七间,以当中三间为主厅,其旁两间为会客读书之处,内部用罩(用木制漏空花纹做成的分隔)及桶扇(落地长窗)间隔。院中以大漏窗与两旁的小院区分。小院中置湖石花台,配以树木,形成幽静的空间,与中部畅达的大厅不同。再入为楼厅二进,面阔亦七间,系主人居住之处。厅后二进面阔易为五间,系亲友临时留居的地方。东为厨房,今毁。宅后有园名“意园”。池在园东北,濒池建书斋及藏书楼二进,自成一区;池东原有旱船,今亦废。园南依墙建盔顶亭,有游廊导向北部。余地栽植乔木,以桂为主。这宅用材精选湖广杉木,皆不髹饰。装修皆用楠木,雕刻工细。虽建筑年代较迟,然屋宇高敞,规模宏大,是后期盐商所建豪华住宅的代表。
汪姓小苑(盐商汪伯屏宅)在地官第,民国间扩建,为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分三路,各三进。东西花厅布置各别。东花厅入口用竹丝门,甚古朴。厅用柏木建造,内部置罩及桶扇,桶扇上嵌大理石,皆雕刻精工,作前后分隔之用。其南有倒座三间。院中置湖石山,有檐瀑,栽腊梅、琼花。东有门,入内仅一小小余地,所谓明有实无,以达扩大空间的目的。西花厅以月门与小院相隔,院内中有假山一丘,面东置船轩,缀以游廊,下凿小池,轩下砌砖台,可置盆景,映水成趣。自厅中穿月门以望院中,花木扶疏,山石参差,宛如图画。宅北后园列东西两部,间以花墙月门。西部北建花厅六间,用罩分隔为二。厅西有书斋三间,缀五色玻璃,其前有廊横陈,两者之间,植紫薇二株,亭亭如盖,依稀掩映,内外相望有不尽之意。厅南叠假山为牡丹台。东部亦筑花台,似甚平淡,两部运用花墙间隔,人们的视线穿过漏窗月门望隔园景色,深幽清灵,发挥了很大的“借景”作用。这处当以住宅建筑占主要部分,而园则相辅而已,因面积不大,所以题为“小苑春深”。
赞化宫赵宅(布商赵海山宅),厅堂三进南向,门屋及厨房等附属建筑,皆建于墙外,花园亦与住宅以高墙隔离;但亦可由门屋直接入园,避免与住宅相互干扰。在建筑平面的分隔上来说,很是明晰。花园前部东向有书斋三间,以曲廊与后部分隔,后有宽敞的花厅两进,与住宅的规模很相称。
魏宅(盐商魏次庚宅)在永胜街,属中型住宅,大门西向,总体为不规则的平面。因此将东首划出长方形的地带作为住宅,西首不规则的余地辟为园林,主次很是鲜明,住宅连倒座计四进,皆面阔五间。它的布置特点:厅为三间带两厢,旁皆配套房小院,在当时作为居住之用,这类套房,处理得很是恰当,它与起居部分,实联而似分,互不干扰,尤其小院不论在采光通风与扩大室内外空间上皆得到较好效果。园前狭后宽,前部邻大门处有杂屋,后部划分作前后两区,前区筑四面厅名“吹台”,郑板桥书额为“歌吹古扬州”。配以山石玉兰青桐,面对东南角建有小阁。后区为前区的陪衬,又东西划为两部分,东部置旱船,旁辅小阁,花墙下叠黄石山,栽天竹黄杨,穿花墙外望,景色隐约,这园虽小,而置两大建筑物,尚能宽绰有余,是利用花墙划分得宜,互相得以因借之法,使空间层次增加。也是宅旁余地设计的一种方法。
仁丰里刘宅,宅不大,门东向,入内沿门屋筑西向屋一排,前有高墙,天井作狭长形,可避夏季炎阳与冬季烈风;而夏季因墙高地狭,门牖爽通,反觉受风较多。墙内南向厅三进,而末进除置套房外,更增密室(套房内的套房)。厅旁有花墙,过月门,内有花厅,置山石花木。整个建筑设计是灵活运用东向基地的一个例子。
大武城巷贾宅,清光绪间盐商贾颂平所有,大门东向,厅计两路,皆南向而建,而东部诸厅设计尤妙,每一厅皆有庭院,有栽花植竹为花坛,有凿池叠石为小景,再环以游廊,映以疏棂,多清新之意。宅西偏原有园林。今废。
仁丰里辛园,为周挹扶宅,大门东向,入内筑西向房屋一排,为扬州东向基地的惯用手法。南向的厅与东西两廊及倒座构成四合院。厅西花厅入口处建一半亭,对面为书斋,厅南以花墙间隔,其外尺余空地留作虚景,老桂树超出花墙之上,秋时满院飘香,人临其境,便体会到一种天香院落的境界(桂树必周以墙,香不散)。厅后西通月门,有额名“辛园”。园内中凿鱼池,有曲桥,旁建小亭。花厅装修以银杏木本色制成,未髹漆更是雅洁。厅前以白石拼合铺地,很是平整,此宅居住部分小,绿化范围大,平面上的变化比较多,是于过去宅主在扩建中,逐步形成的现象。
石牌楼黄氏汉庐,清道光间为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的故居。大门北向,入门有院,其西首的“火巷”可达南向的四合院,院以正屋与侧座相对而建。院子作横长形,石版墁地。此为北向住宅的一例。
甘泉路匏庐,民国初年资本家卢殿虎建。门西向,入内南向筑大厅,其南端为花厅,厅北以黄石叠花坛,厅南以湖石叠山,殊葱郁,山右构水轩,蕉影拂窗,明静映波。极西门外,北端又有黄石一丘。越门可绕至厅后。宅的东部,有一片曲尺形地,以游廊花墙通贯,小池东南隅筑方亭,隔池尽端筑小轩三间,皆随廊可达,面积虽小,尚觉委婉紧凑。此宅是利用西门南向及不规则余地设计的一例。
丁家湾某宅,是扬州运用总门的住宅。总门内东西各有两宅,东宅有三合院,天井中以花墙分隔,形成前后两部分,而房屋面阔皆作两间,处理很灵活。西宅正屋二进皆三合院,面阔作三间,二进的三合院排列又非一致。此类住宅有因地制宜,分隔自由的好处。
牛背井二号某宅,为最小住宅的一例,南向,入门仅厅三间,由厢房倒座构成一个四合院。外附厨房。这种平面布局是扬州住宅的基本单元了。
扬州城由平行的新旧两城组合成今日的城区。运河绕城,小秦淮自北门流入,为新旧两城的分界。旧城南北又以汶河贯串,所以河道都是南北平行的,由于河道平直,道路及建筑物可以得到较规则的布局。其间主要干道为通东西南北的十字大街,与大街垂直的便是坊巷,这一点在旧城更为突出。巷名称头巷、二巷……九巷,和北京的头条胡同、二条胡同相似。新城因后期富商官僚的大住宅与若干商业建筑的发展,布局比旧城零乱,颇受江南城市风格的影响。新城的湾子街就不是垂直线,好像北京的斜街,是一条交通捷径。在这许多街道中掺杂了不少小巷,有的还是“死胡同”,因此看来似乎复杂,其实仍旧井然有序,脉络自存,过去大的巷口还建有拱门,当地称为“圈门”。它是南北街坊布置的介体,兼有南北城市街坊布置的特征。
住宅是按街巷的朝向布置,在处理上大体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较为灵活,而内部尤曲折多变。住宅主要位于通东西坊巷中,因此都能取得正南的朝向,或北门南向。通南北的坊巷中,亦有些住宅,因为要利用正南或偏南的朝向,于是产生了东门南向,或西门南向的住宅。又运用总门的办法,将若干中小型不同平面的住宅,利用一个总门,非常灵活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在坊巷中,它的外貌仍旧十分整齐,而内部却有许多变化,这是大中藏小,化零为整的巧办法。在封建社会,不但能满足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封建家族的治安防卫的需要,并且在市容整齐等方面也相应地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扬州城区今日尚存的多为大中型住宅,这些住宅的特点,都配合着大小不等的园林和庭院,使居住区中包括了充裕的绿化地带,形成了安适的居住环境。
住宅平面一般是采用院落式,以面阔三间的厅堂为主体,更有面阔到五间的,即《工段营造录》所谓:“如五间则两梢间设桶子或飞罩,今谓明三暗五。”也有四间、两间的,皆按地基面积而定。虽然也有面阔七间的,其实仍以三间为主,左右各加两间客厅,如康山街卢宅的厅堂。大中型住宅旁设弄名“火巷”,是女眷、仆从出入之处。如大型住宅有两路以上的“火巷”,又为宅内主要交通道。扬州的“火巷”比苏州“避弄”(俗称备弄,今据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卷一)开朗修直,给居住者以明洁坦直的感觉,尤其以紫气东来巷龚姓沧州别墅的“火巷”最为广阔,当时可乘轿出入。厅堂除一进不连庑的“老人头”外,尚有两面连庑的“曲尺房”(由两面建筑物相连,平面形成曲尺形)、三面连庑的“三间两厢”(厅堂左右加厢的三合院)以及“四合头”(四合院)、“对合头”(两厅相对,又称对照厅)等。但是,“三间两厢”及“四合头”作走马楼的称“串楼”,厅堂的排列程序,前为大厅,后为内厅(女厅),即所谓“上房”(主人所住的地方),多作三间,《工段营造录》称“两房一堂”(两间房一间起居室),旁边大都置套房,还有再加密室的,如仁丰里刘宅还能见到。厅旁建圭形门、长八方形门,或月门通花厅或书房。墙外附厨房、杂屋及“下房”(仆从居住),使与主人的生活部分隔离。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别。套房与密室数目的多少,要看建屋需要的曲折程度而定,越曲折则套房密室越多。《工段营造录》:“……三间居多,五间则藏东西梢间于房中,谓之套房,即古密室,复室,连房,闺房之属。”在这类套房前面,皆设小院,置花坛,夏日清风徐来,凉爽宜人,入冬则朔风不到,温暖适居。在封闭性的扬州住宅中,采用这种办法还是切合当时实际的。书房小者一间、两间,大者兼作花厅,一般都是三间。其前必叠石凿池,点缀花木修竹;或置花坛、药栏等,形成一种极清静的环境。在东门南向或西门南向的住宅,门屋旁的房屋,则属账房、书塾及杂屋等次要房屋,这些屋前的天井狭长,仅避日照兼起通风的作用。大门北向的住宅,则以“火巷”为通道,导致前部进入南向的主屋。
扬州住宅的外观,在中型以上的住宅,都按居住者的地位设照壁,大者用八字照壁,次者用一字照壁,最次者在对户他宅的墙上,用壁面隐出方形照壁的形状,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的大门上者,制作精美。外墙以清水砖砌成,讲究的用磨砖对缝做法。门楼用砖砌,加砖刻。最华丽的作八字形,复加斗拱藻井,如东圈门壶园大门即是。一般亦有用平整的磨砖贴面,简洁明快。按扬州以八刻著世(砖刻、牙刻、木刻、石刻、竹刻、漆刻、玉刻、磁刻),砖刻即为其中之一。大门髹黑漆,刊红门对,下有门枕石,石刻丰富多彩,大小按居住者的地位而定。屋顶皆作两坡顶,屋脊较高,用漏空脊(屋脊以瓦叠成空花形)。这些与高低叠落的山墙相衬托,有时在外墙顶开一排瓦花窗,可隐约透出院中树梢与藤萝。这些自然形成一种整齐而又清新的外貌,给巷景增加了生趣。
入大门迎面为砖刻土地堂,倚壁而建,外形与真实建筑相似。它的雕刻和大门门楼的形式相协调,是内照壁中最令人注目的。虽同时起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总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理应扬弃。门屋院内以砖或石墁地。二门与大门的形制相类似。厅堂高敞轩豁,一般用质量很高的本色杉木,而大住宅的厅堂又有用楠木、柏木,《工段营造录》载有用桫椤的。木材加工有外施水磨的,更是柔和圆润了。这种存素去华的大木构架,与清水砖墙的格调一致。厅堂外檐施翻轩,明间用桶扇,次间和厢房用和合窗。后期的建筑,则有改用槛窗的,在内厅与花厅,明间的桶扇只居中用两扇,两旁仍旧用和合窗。楼厅的槛窗,其槛墙改用栏杆,则内装活动的木榻板,在炎热季节可以卸除,以便通风,在分隔上,内院往往以花墙来区分,用地穴(门洞)贯通,地穴有门可开启。
院落的大小与建筑物高度的比例一般为1:1,在扬州地区能有充分的日照。夏日上加凉棚,前后门牖洞开,清风自引。从地穴中来的兜风,更是凉爽。到冬季将地穴门关闭,阳光满阶,不觉有严寒袭人了。这些花墙与重重的门户,却增加了庭院空间感与深度,有小宅不见其狭,大宅不觉其旷的好处,在解决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又扩大了艺术效果。大厅的院子用横长形,有的配上两厢或两廊,使主体突出。内厅都带两厢,院子形成方形,房屋进深一般比苏南浅,北面甚至有不设窗牖的,因夏季较凉爽,冬季在室内需要较多的日照的缘故。
室内的空间处理,主要希望达到有分有合,曲折有度,使用灵活,人处其间觉含蓄不尽的设计意图。因此在花厅中,必用罩或桶扇,划成似分非分、可大可小的空间,既有主次,又有变化。如仁丰里辛园、地官第小苑中皆可见到。厅室前面的翻轩,在进深较大的建筑中有用二卷(两个翻轩)的,如康山街卢宅。内室与套房有主副之别,似合又分,又内室往往连厢房,而以罩或桶扇分间,罩以圆光罩(罩作圆形的)为多,有的还施纱槅(罩的花纹中夹纱),雕刻多数精美。书房中亦可自由划分,应用上均较灵活。厅堂皆露明造(不用天花),亦不施草架(用两层屋顶),居住房屋有酌用天花的。花厅内部亦有作轩顶(卷棚)。房屋内都墁方砖,砖下四角置覆钵的“空铺”法(见《长物志》卷一),垫黄沙,磨砖对缝,既平且无潮湿之患。卧室内冬天上置木地屏(方形木制装脚的活动地板)保暖,并且同时亦减低了室内空间的净高。有些质量高的楼厅,二层亦墁砖,更有再加上地屏的,能使履步无声,与明代《长物志》卷一上所说办法“与平屋无异”相符合。这些当然只会在高级的住宅中出现了。一般近期的住宅,则皆用地板了。
内外墙都用砖实砌,在质量高的住宅中用清水砖,经济的住宅则用灰泥拼砌大小不等的杂砖,外表也很整齐。在外墙的转角,当一人高的地位,为了便利交通用抹角砌。廊壁部分刷白,内壁用木护壁,其余仍保存砖的本色。天井铺地通常用砖石铺,砖铺有方砖、条砖平铺,及条砖仄铺的。石铺则用石版与冰裂纹铺,更有用大方块大理石、高资石拼铺的。柱础用“古镜”式。在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建筑中还沿用了“硕”形石础,大住宅皆用“石鼓”,或再置垫“覆盆”础石,取材用高资石兼有大理石的。
柱都为直柱。明代住宅的柱顶,尚存“卷杀”(曲钱)的手法,比例肥硕。柱径与柱高的比例约为1:9,如大东门毛宅大厅的。现在一般见到的比例在1:10~1:16。柱的排列,与《工段营造录》所说“厅堂无中柱,住屋有中柱”一致。大厅明间有用通长额枋,而减去平柱两根的,此为便利观剧不阻碍视线。梁架做法可分为三种:一是苏南的扁作做法;二是圆料直材,在扬州最为普遍;三是介于直梁与月梁(略作弯形的梁)间的介体,将直梁的两端略作“卷杀”,下刻弧线,此种做法看来似受徽式建筑的影响。这三种做法中以第二种足以代表扬州的风格。尚有北河下吴宅,建筑系出宁波匠师之手,应当是孤例了。圆料的梁架,用材挺健,而接头处的卯榫,砍杀尤精,很是准确。一般厅堂,主要梁架在前后柱间施五架梁,上置蜀柱,再安三架梁与脊瓜柱。不过檩下不施枋及垫板,与《工段营造录》所示不符,当为苏北地方做法,从结构上来说,似有不够周到的地方。花厅有用六架卷棚的,其山墙作圆形叠落式。豪华的厅堂有改为方柱方梁的,系《工段营造录》所谓方厅之制,翻轩一般为海棠轩(椽子弯作海棠形)与菱角轩(椽子弯作菱角状),但多变例。此外,鹤颈轩(椽子弯如鹤颈)也有见到,总的以船篷轩为多,草架只偶有用在翻轩之上。
栏杆的比例一般较高,花纹常用拐子纹,四周起凸形线脚。檐下挂落也很简洁,都与整个建筑物立面保持协调。屋顶在望砖上瓪瓦,其瓦饰有勾头滴水等;勾头的下部较长,滴水的上部加高,形式渐趋厚重。
扬州城区住宅的给水问题,除小秦淮与汶河一带有河水可应用外,住宅内皆有水井,少者一口,多者几口,其位置有在院子中、厨房前、园中或“火巷”内,更有掘在屋内的暗井(无井阑)。坊巷中的公共用井随处可见。凡在井的边墙,必砌发券(杭绍一带用竖立石版),以免墙身下陷,也是他处所罕见的。井水除洗涤及供作饮料外,必要时还可作消防用水,此外住宅内还置有积储檐漏供食用的天落水缸。它与供消防用的储水缸并备。每宅院子中有阴井,在大门外有总的下水道。至于池中置鱼缸,则是供金鱼栖息度冬用的。
扬州住宅建筑在外观上是修整挺健的,对城市面貌起到一定的影响,这许多井然有序的居住区,在我国旧城市中还是较少有的。它的优点是明洁宁静,大中寓小,分合自如。在空间处理上注意院落分隔与宽狭的组合,以及日照与通风的合理解决。建筑物不论大小,都配置恰当,比例匀整,用地面积亦称经济,达到居之者适,观之者畅的目的。在平面处理上能“因地制宜”巧于安排,不论何种朝向的地形,皆能得到南向;不论何种大小的地形,皆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解决了功能上的需要。而建筑手法,介于南北两地之间,以工整见长。这些都是扬州住宅的特征。
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供现代园林建筑借鉴。
1961年8月初稿
1977年11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