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大地和心灵的文学

第四章 跨域共融、和而不同——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潮汇

字体:16+-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战略的构思与准备

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如火如荼,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风生水起的建设局面,让“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也呼之欲出。因为大湾区文艺和文学的发展本来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湾区文化和文学的繁荣及融汇创新能力的加强,必将极大地发挥“诗可以群”的作用,充分拉近人心,增进湾区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同时可以提升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软实力,对大湾区建设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把粤港澳三地的“9+2”地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广东省政府也从文化布局的层面,谋求大湾区文学的共融和共建。在这方面,粤地官方多次“先试先行”,以文学和文化搭台,多次策划举办文学、学术的盛会。2017年12月,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及深圳本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文学意义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建构的可能性展开探讨,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和深圳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这类高规格的官方活动虽然并没有直接导致大湾区文学建设的具体措施出台,但这些颇具声势的活动却让“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建立共融共享的大湾区文学共同体的认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8年6月,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率团到广东作协访问。粤澳双方的代表都一致追溯粤澳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文化系连,阐述两地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的文化特质,提出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共同促进两地的文学交流和文化发展的设想,这促使了粤澳文学的交流合作,有助于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共荣的健康文学生态,开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兴盛的新气象。官方在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所展开的一系列举措无疑对大湾区的文学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大湾区内部九市与港澳民间的文化、文学交流一直就是相对频繁的,但以前湾区内部的民间文学沟通更多是自发和随机的。自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热点,九市两地的文学活动就逐渐有统一在大湾区文学这一主题之下进行的趋势。像2017年3月21日香港文学促进协会特邀广东省部分作家、诗人到港举办春茗活动。这次港粤两地文友的文学交流盛会并无特定主题。但到2018年6月29日,由《香港文学》杂志社、《作品》杂志社、《特区文学》杂志社在深圳共同主办的文学活动就开始以“大湾区文学”为主题展开对话,来自香港、广州、深圳的多位知名作家、刊物主编及学者参加了座谈。他们就粤港澳三地的文学和文化如何借助大湾区的成长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建立“湾区哺育文学,文学优化湾区”的良性机制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从目前一些以“大湾区文学”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来看,“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为“9+2”地区的文化与文学交流指定了一个确切的方向,也使这一地区的文学活动有了一个结实的抓手和能统合各方面文学力量的核心理念,这必将促进大湾区内部文化与文学力量的聚合,对大湾区文学格局和独特个性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就像“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还未真正落地一样,当下的“大湾区文学”同样还处在一个酝酿和探索的阶段,种种以“大湾区文学”为主题的活动还主要是以尝试为主,形式也比较单一,次数也并不频繁。2017年到2018年,“9+2”各地的文学也主要是以做好自身的文学建设为主,这方面的成绩也更为突出。二十一世纪以来,广东文学界各方面力量集体发力,逐渐打破了广东文学“盛世平庸”的不振局面。2017年到2018年,“文学粤军”再出发,在中国文坛进一步擦亮“文学粤军”的名号,唱响了文化强省的“广东声音”。其中,广东省作协及各地市作协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引领湾区粤地各市向文学事业的新高度进发。为了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粤地各市加快推进作协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的改革,探索并建立区别于党政机关、符合群团组织和文学工作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部机制,通过推动广东省文学院和各地方作协改革等重大创新举措,着力破解制约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桎梏。各地也充分意识到文学人才和文学队伍建设对振兴文学事业的关键作用,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激励和评价政策,探索和创新出“引用激”相结合相促进的人才发展机制,努力营造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政策环境。这些举措让粤地九市的文学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体制生态,为广东文学再创新局面提供了扎实而有力的支撑。这段时间里,在抓好作协促进文学事业发展的常规工作的同时,粤地各级作协重点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探索文学精品创作扶持的新机制。像广东省作协就组织了“广东文学攀高峰重大选题论证会”,策划创建广东文学创作“题材库”,并聘请一批全国文学名家与名刊名编为文学导师,以结对的方式对广东文学院50名签约作家骨干进行文学创作指导。在充分发挥省重点文学精品专项扶持资金作用的同时,广东省作协拟推出一些文学基金扶持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反映广东改革开放时代变迁的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二、推动网络文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省作协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实际,深刻把握网络文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实施“网络文学金盘工程”为抓手,鼓励推出更多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新兴文学类型有序发展。于2017年4月,推出中国第一份网络文学学术期刊《网络文学评论》,还联合南海区文联、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等9家文学网站举办了广东网络作家高级研修班。在2017南国书香节举办了第一届“书香好年华 网文勤耕读——广东网络作家签售会”。三、广东省作协和各地方作协为多位粤地作家举办作品研讨会,加大广东文学作品宣传推介力度,切实提升“粤派批评”的影响力。例如,2017年5月,2017年度广东散文创作研讨会召开,集中研究推介詹谷丰、塞壬、耿立、李清明、黄灯的作品。2017年11月,举办广东省作家协会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签约仪式暨“粤派批评”座谈会,正式聘10位文学评论家为签约评论家。四、探索文学培训和文学普及的新模式,大力提升文学创作水平,扩大文学社会覆盖面。广东省作协在2017年6月,举办了广东诗歌创作高级研修班。2017年9月,联合珠海市文联,广东省作协举办广东文学创作骨干培训班,推荐相应的老师以“一对二(或一对多)”的方式作定向授课,培训效果显著。各地作协还推荐多名作家参加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第二期鲁迅文学院浙江作家高级研修班、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五、粤地各市作协扎实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长效机制、常态机制。这方面工作体制的成型和稳健开展,能拉近广东作家与社会、时代的距离,也使他们的创作能贴近时代,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习气。

正是因为粤地各市在文学事业上的踏实工作为文学的发展营造出的良好环境,让2017年至2018年湾区九市文学成为“文学粤军”中最强大的力量,也使粤省湾区九市成为中国新锐作家成长的沃土。也正是因为湾区九市文学生长于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文艺生态之中,才能在短时间里再塑广东文学的新辉煌。这两年,在国内各大优秀刊物上,湾区作家基本处于“霸刊”状态,实力强劲的青年作家更是大量涌现,他们不仅佳作迭出,还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而成熟的文学风格。他们的作品也持续发表在各大文学期刊上,大大提高了大湾区文学的影响力,获得过除了茅盾文学奖之外几乎所有中国文学的重要奖项,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他们在广东省外获得的主要奖项有:杨黎光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陈启文的报告文学《田里的雕像》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张欣的《狐步杀》、钟二毛分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小说新人奖;杨黎光的报告文学《横琴——对一个新30年改革样本的5年观察与分析》、丁燕的散文《东天山手记》、王威廉的小说《绊脚石》分获第九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优秀奖、新人奖;陈诗哥的童话《列国志》获第三届《儿童文学》金近奖;程鹏的散文集《在大地上居无定所》获首届孙犁散文奖;存朴的散文《我一生都在祈求安宁》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晓雷的寓言《东施美容》获中国寓言文学专著金骆驼奖铜奖;李逸轩的网络小说《邓家铺子》获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铜奖;魏微获得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提名,黄金明和王威廉获得了新锐作家提名;卢卫平获“首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陈雪的《时光印格》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余乔梅荣获首届李清照文学奖一等奖;安小橙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王国华获冰心散文奖“单篇奖”。